近期國內信用債市場因部分企業違約而引發熱議與擔憂

近期,國內信用債市場因部分企業違約而引發熱議與擔憂。這些違約事件造成的影響有多大?面對“冰凍”的債市,銀行業如何應對?

信用債違約由2019年的民企蔓延至國企,如今風險還在持續暴露。

繼此前市場機構全面排查持倉地方國企信用債風險之后,12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通知,要求對近期和2021年度企業債券本息兌付等風險進行全面系統排查,對已發行企業債券情況開展專項檢查,提高企業債券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存續期管理水平。

監管層雖屢次出手穩定市場信心,然而隨著“剛兌”被打破,信用債在一級市場的凈融資規模、在二級市場的成交量均呈現“縮水”態勢。11月10日以來,以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和定向工具為口徑,累計有196只信用債取消或者推遲發行。

一邊是潛在的風險,另一邊是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后三家銀行被調查的前車之鑒,近期銀行也已經有了調整信用債投資策略及承銷業務的趨勢,投資及承銷門檻雙雙加高。

信用債市場波動較大

以華晨汽車集團、紫光集團、永城煤電控股集團等為代表的信用債違約事件連續出現,引發了市場動蕩。

東方金誠公布的數據顯示,從11月的情況看,前兩周一級市場信用債凈融資額累計達1372億元;但第三周因違約事件發酵,加之到期規模較大,使得凈融資額為負1089億元。

凈融資規模下降的情況延續到了12月。開源證券數據顯示,在12月14日至12月20日這一星期,信用債在一級市場凈融資規模大幅回落至279.99億元,環比減少612.36億元,同時,發行量減小為3130.55億元,環比減少7.99%;在二級市場,信用債成交量“縮水”,為7153.94億元,環比下降0.96%;且信用債收益率以下行為主。

某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投行業務人士介紹,為了贏得客戶,此前很多銀行在發行承銷企業債券時都會采用包銷或半包銷的業務模式,參與認購部分債券已成為行業慣例操作,加劇了銀行信用債投資風險。“部分銀行已經在進行業務調整,對債券發行主體的準入標準提高了。”

普益標準研究員鄭哲涵認為,如果近期頻出的信用債券違約事件沒有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勢必影響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債市投資者的信心,可能會造成銀行理財投資標的逐步向利率債傾斜。

截至12月24日,2020年新增違約債券數量共計142只,雖然新增違約債券數量較2019年的184只有所下降,但債券違約規模卻達到了1626.94億元,達到歷史峰值。

中誠信國際執行副總裁秦媛表示,在目前存續的信用債中有約8.3萬億元的債券將于2021年到期或回售,整體債務到期壓力較大。

對此,鄭哲涵介紹稱,“確實已有銀行對債券的配置策略進行了調整,如光大銀行的陽光金18M添利1號理財產品,從產品運作報告可以看出,此產品的前10大持倉資產中已逐步調整債券類投資標的的選擇,逐漸增加利率債配置比例、減少信用債配置比例。”

談及銀行投資信用債時是否會提升門檻,鄭哲涵表示,此前銀行多以債券發行主體信用評級、企業經營狀況、企業所屬區域及行業等因素作為配置指標。“部分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對于信用債配置有比較嚴格的準入要求,評級多為AAA,故近期信用債風險暴露預計不會對這些銀行產生太大影響。而對于另一些以稍低等級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銀行來說,信用債風險的暴露會促使它們提高債券投資門檻以降低風險。”

“國企信仰”已動搖

在信用債風險持續暴露、信用債利率下降、成交量減少的背景下,銀行對信用債的承銷業務是否已經發生改變?

“目前來看,永煤債券違約事件造成投資機構對‘國企信仰’的沖擊。”某國有銀行投行部人士感慨道,2014年前,大家認為債券是‘剛兌’的,不存在信用風險溢價,因此國債和信用債的價格很接近,這在國際上確實罕見。然而,隨著一些民企、國企相繼出現債券違約,如果這些在信用風險溢價方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那銀行的承銷就會受此影響。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亦認為,永煤債券違約事件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因為該事件表明,即便對于區域內的大型、重要國企,地方政府救助意愿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企信仰”受到動搖。“同時,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引起了投資者對于是否存在‘逃廢債’問題的質疑:一方面,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前無償劃出了部分優質資產;另一方面,永城煤電控股集團三季報貨幣資金余額470億元,遠超所需償還本息,并且違約前21天還成功發行了10億元的中期票據。因此,永煤債券違約事件的發生,也引發市場機構開始全面排查持倉地方國企信用債風險。”

但多位銀行投行業務人士亦認為,盡管目前銀行對企業信用債承銷及投資的門檻提升,對一些高風險地區企業發行的信用債也趨于審慎,但長期來看對信用債發行仍然比較看好。

某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投行業務人士表示,債券發行承銷一直是銀行挖掘大型客戶、增強客戶黏性的主要工具,且今年政策鼓勵支持企業直接融資,因此銀行債券發行承銷的業務規模增長較以往更快,不過在客戶選擇上門檻更高,新增業務的風險其實并不大,主要是存量風險的暴露。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熊啟躍看來,鼓勵企業直接融資是“十四五”規劃期間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監管也在債券市場完善、信用評級制度建設、違約處置等方面不斷推出各類政策,未來企業信用債市場仍具有較好的增長前景。

關鍵詞: 信用債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