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一定要回家過年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廣東佛山市順德區一加油站內,摩托車返鄉人員排長龍等待免費加油。葉先生夫妻5點多起床,騎摩托車出發去400多公里外的廣西貴港老家。葉先生稱,回家最快也要10小時,兩個孩子讀書需要用錢,夫妻倆為省錢幾乎每年都騎車回家。

在交通越來越便利、出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當下,依然有一些農民工選擇了“為省錢騎摩托車返鄉”。與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相比,騎摩托車返鄉固然辛苦一些,卻可以降低交通成本。作為春運圖景中的別樣風景,“為省錢騎摩托車返鄉”見證了一個群體的生存生態;讀懂他們的愛與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流動中國”的差異性和豐富性。

波蘭社會學家鮑曼用“液化”來說明社會流動,從農業社會堅固、沉重、形狀明確的固體狀態轉化為現代社會流動、輕靈、千姿百態的液體狀態,社會流動的加速,讓城鄉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和密切。從中西部鄉村來到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孔雀東南飛”的背后,是農民工對更好的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為了更好地實現家庭的經濟功能,不少農民工將孩子托付給老人們“隔代寄養”;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帶來了鄉村的空心化、兒童留守化和老人空巢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農民工長時間、經常性地角色缺席;不僅對孩子有所虧欠,農民工也對父母有所虧欠。借著春節合家團圓的契機,對平時的“欠賬”進行一些補償,成為農民工回家過年的強大動力。

那些選擇“為省錢騎摩托車返鄉”的農民工,通常都在市場中境遇一般;既沒有學歷,也沒有一技之長,很多時候只能做一些體力活,難以拿到豐厚的薪酬。在收入有限的格局下,盡量壓縮支出成為一種生存理性。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騎摩托車返鄉并非易事,卻可以幫他們省下至少幾百塊錢;在他們的“意義之網”里,只要能將有限的錢“好鋼用在刀刃上”,自己辛苦一些沒什么大不了。

“只要有一個上學的,這個家里就有希望”,雖然時過境遷,但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孫少安給弟弟孫少平的這句話,依然不過時。對于不少農民工而言,只要孩子還在上學,這個家庭就有希望,自己就有奔頭;盡管不能陪伴孩子、不能給孩子提供學業上的輔導和幫助,許多農民工都在努力不讓孩子因為沒錢讀書而輟學。我們既要看到“為省錢騎摩托車返鄉”艱辛和悲苦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痛并快樂”的另一面。

涌動的春運大潮,見證了中國人講究“和合”的文化潮汐和情感潮汐。透過“為省錢騎摩托車返鄉”這面鏡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們為什么會在數九寒天“一定要回家過年”。(楊朝清)

關鍵詞: 回家過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