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實事要“烙”到群眾心窩上 才能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2019年,四川省扎實推進實施30件民生實事,有效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對2020年全省民生實事進行了研究,要求突出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和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群眾等特殊群體,繼續實施一批對象精準的民生實事項目,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1月6日 四川在線 )

民生之事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民生工作離群眾最近,同群眾生產生活最密切,一些看似微小具體的小事,卻件件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民生工作做的好與壞,不僅反應出是黨員干部的能力和作風,還與黨和政府的形象、公信力緊密相連。

通過梳理2019年四川實施的30件民生實事,可以看出,無論是減免非民族自治地區44萬名幼兒保教費,還是持續為全省8200余萬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更或是實施15萬套城鎮危舊房棚戶區和11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件件民生實事都戳中的是人民群眾生活的難點痛點,都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都承載著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期盼,都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舉措。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從履職盡責的角度說,就是要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用實際行動回應群眾的呼聲、順應群眾的期盼,堅持做到沉下去、實下來、靜下心為群眾解難題、謀實事,把民生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真正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民生工作做的好與壞,民生實事是否落地落實見成效,是否順應了群眾的期望,群眾最具有發言權。工作做得再多,付出的努力再多,如果不知道群眾缺什么、想什么、盼什么,如果不能找準難點所在、抓住問題關鍵,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痛點、堵點“濤聲依舊”,不僅難讓群眾滿意,浪費公共資源,更會被群眾吐槽,甚至會抹黑黨員干部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從一言一行到冷暖安危,群眾的所思所想所行,都是做好民生實事的重要支撐,都是為群眾解難題謀實事的關鍵所在,都應該被黨員干部了解清、掌握透、牢記心中。抓好民生工作,落實好民生實事,黨員干部就要真正做到懷著一顆真心,付出一份真情,用“盡心”“走心”“暖心”支撐起群眾的信任和期盼,切實與人民群眾做到心心相印,以真心換真情,用心做事,真誠對待,將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把黨員干部的勇擔當敢作為,烙到群眾的心窩上,讓群眾高興,讓群眾滿意。

民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做好民生實事,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才能解群眾難事,用干部艱辛換群眾舒心,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高原白)

關鍵詞: 民生實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