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痛別諸多院士 讓人不舍更催人奮進

《4天,痛失3位院士!》《8月,痛失6位院士》《5天內痛失2位重量級院士》……2019年,每一次看到這樣的訃聞,都令國人深感痛惜。前不久,人民日報微博做了一次梳理,發現截至12月中旬,我們竟已送別32位院士。

從年初的“材料院士”涂銘旌、“兩彈一星”元勛于敏、著名物理學家梁敬魁,到下半年的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創始人胡亞美、自動控制專家張嗣瀛,再到上周剛剛離去的“風云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孟執中、著名病毒學家田波……一個個功勛卓著的名字,接連出現在訃聞里。

無論中外,科學家總體上比較低調,遠離聚光燈確乎也是科學工作的常態。不少院士的成就與貢獻,離世的時候才為大眾知曉。自然地,很多人呼吁媒體多講講科學家故事,讓杰出科學家成為“國民偶像”,讓科學精神薪火相傳,讓科學事業后繼有人。

2019,痛別院士格外令人傷懷,還有一個背景是,中美經貿摩擦、“華為事件”“IEEE審稿門”等熱點事件,一定程度上讓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如果不能自主掌握核心科技,隨時都會有“被卡脖子”的風險,甚至受制于人;要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用創新托舉中國夢,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科學家,賡續老一輩科學家的風范,接力奮斗,讓人力大國成為人才強國,讓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2019,他們的離去讓人不舍。但我們也清醒地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關鍵是,在緬懷中,崇敬科學家、熱愛科學要成為一種潮流;在緬懷中,國民的科學素養要穩步提升。

我們希望,故去科學家的故事永久流傳,他們的名字長久被傳頌。這些科學家,讓人不舍,更催人奮進。我們樂見,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正在成為“超級偶像”。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時代,一定會涌現更多“領風騷”的科學家。(本報評論員 易艷剛)

關鍵詞: 院士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