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 并非只是讓學生掃地撿垃圾這么簡單

整理書籍、撿拾垃圾、運送餐具……連日來,一到放學時間,安慶師范大學的校園內就會出現學生忙碌的身影。原來自開學第六周起,該校的5885名新生便開始接力參與為期29周的勞動實踐課程。據該校學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所有學生每學年均需完成勞動課時”。

當前國內的大多數校園中,勞動教育可能長期處于一個“缺課”的狀態。隨著勞動教育缺失的“后遺癥”逐漸顯現,越來越多年輕人出現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著絕不坐著”的“勞動恐懼癥”。各方也因此重新認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從中小學到高校,都紛紛通過開設勞動教育課等方式,讓“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觀念植根學生心間。

然而,學校要看到,開設勞動教育課并非只是讓學生掃地撿垃圾這么簡單,在課程的設置和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兼顧科學性和合理性。就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中小學生和高校學子,能夠實現的勞動層次不同,預期的教學效果也存在差別——對中小學生來講,只要能通過體驗勞動提高實踐能力,形成尊重勞動的觀念,教育的目的就算達到;于高校學子而言,其問題可能并不在于勞動“不能為”,而是“不想為”。因此,勞動課的意義可能更多體現在扭轉其對于勞動的偏誤觀念、認識勞動的重要性上。例如,此次安慶師范大學在對勞動實踐課的設置上,就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新生第一學年勞動實踐課由學校統一組織,余下學年由各學院自行開展。”如此設計,有助于各學院根據學院實際和專業特點,將勞動實踐課與專業相關活動結合起來,也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勞動之于自身所學的意義。

此外,勞動教育也要警惕“走形式”“走過場”的風險,而是真正落到實處,讓勞動觀念入心入腦。比如,有高校的勞動教育,安排大一學生輪流停課打掃校園衛生,學生打掃完區域衛生不能馬上離開,而要留守到一定時間點,最終出現了“大批學生手持掃把坐在路邊聊天”的“校園奇觀”。這樣的勞動教育,可能會弄巧成拙,讓學生對勞動更為抵觸。真正能夠起到教化作用的勞動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注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勞動體驗。這就要求從學校到老師,從校園職工到同學,都能以形式契合實際,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以此實現育人目標。(許曉芳)

關鍵詞: 勞動教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