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情系民生冷暖,讓市民心暖

14日,北京正式供暖,將2019年至2020年采暖季提前一天。自當天開始,北京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和市區供熱服務管理平臺對供熱溫度不達標的投訴逐一派單,督促整改,并計入考核。天氣雖冷,但城市治理者關心百姓冷暖的貼心舉動,讓市民心暖。

關切居民冷暖,適時調整供暖時間,體現了城市治理要讓群眾感到受用的導向。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鄉土中國”逐步向“城鄉中國”轉型,城市治理涉及越來越多百姓的生活。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城市環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應有之義。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下足“繡花”功夫,讓群眾感到受用、過得幸福。

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治理歸根到底是要為居住其中的市民服務。城市治理得好不好,要問百姓滿意不滿意,要看群眾生活方便不方便。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民生事辦得怎么樣,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城市治理需聚焦群眾需求,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統籌好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方面。

截至2018年,我國城市數量已達672個,城鎮化率提高到59.6%。回望過去,我國城鎮化進程波瀾壯闊,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城市治理也取得重大進展。房子變大了、看病更方便了、綠地增多了、辦事便捷了、文化味濃重了、安全感更高了……城市綜合面貌大為改善。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的城市治理急功近利,忽視群眾呼聲,出現了不少亂象。有的地方規劃貪大求洋,搞大拆大建,切斷城市文化傳承,導致千城一面毫無特色,土洋混雜不倫不類;有的地方建設毫無章法,挖了填、填了挖,嚴重影響百姓正常生活;有的地方管理混亂無序,公交站牌同名異地把乘客搞迷糊了。凡此種種,都是走偏的政績觀占了上風,忘了城市為民服務的初衷。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治理堅持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要以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解決房價高漲、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城市病”作為突破口,對接群眾需求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要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注重文化傳承,讓城市留下更多記憶。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治理的針腳更細密,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情辦好。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直接決定城市品質。以“繡花功”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群眾接受更好的服務,城市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劉懷丕)

關鍵詞: 城市治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