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善意的充分釋放離不開引導

“我是腎科的”“我是兒科的”……一輛由杭州開往北京的高鐵上,上演了暖心一幕:一位乘客突發疾病,聽到求助廣播后,七八名醫生迅速趕往相應車廂,臨時 “會診”、現場治療,直到發病乘客情況穩定后才陸續離去。一聲招呼引來“全科醫生”,讓人不禁替當事乘客長舒了一口氣。

近年來,類似的暖新聞不少,這些不幸中的萬幸為人津津樂道。體育館里突發心臟病,同場鍛煉的協和醫生聯合救援;女孩街邊遭竊,外賣小哥“過肩摔”放倒小偷;急救車被堵,小伙跑步1公里為其開路……平凡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意外,而陌生人該伸手時就伸手,總能令人感受到一份心安,讓人由衷贊嘆“社會還是好人多”。

善行義舉,常有所聞,直接反映了當今社會好人好事層出的現實,也間接體現了媒體報道的某種糾偏。曾幾何時,扶老人遭訛、開車被碰瓷等少數極端案例頻頻見諸報端,而一起標志性事件又往往引發輿論的議論紛紛,給人們傳遞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印象。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其實,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不缺少好人好事。只不過,為了迎合人們的情緒宣泄和獵奇心理,“聚光燈”一度對負面典型格外熱衷。相比之下,又將榜樣的標準定得太高,仿佛不做出感天動地的“大事”,就沒有新聞價值。正是在這樣的粗暴邏輯下,公共視野中的善意善行一度格外稀缺。而更深遠的負面影響是,不客觀的現實鏡像造成“幫人惹麻煩,行善需警惕”的擔憂和誤解,讓“扶不扶”都成了問題。

再看今天,暖新聞頻上熱搜,從快遞小哥到消防戰士,從中小學生到白衣天使,只要是凡人義舉,幾乎都能引發致敬和模仿。這提醒我們,社會善意的充分釋放離不開引導,社會風氣的改善提升也離不開引導。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相關部門的正向激勵,都不可或缺。一些長者時常會追憶往昔民風淳樸、人性純真的“英雄年代”,講起雷鋒、徐虎、李素麗等熱心人的故事。可見,崇德向善永遠是人們的期望。全社會尤其是新聞媒體、政府部門,都有揭露惡行的責任,也有呈現美好的義務。尊崇每一份善意,營造“好人有好報”的風尚,才能不斷激發更多人行善的意愿。在這樣溫暖的現實生活和輿論環境中,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是被幫助、被關照的“幸運兒”,也可能是他人眼中的“英雄”。

人心暖了,社會才會有愛。全面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會發現,我們從未錯過“英雄時代”。(鄭宇飛)

關鍵詞: 社會風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