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落地停車場:共享停車場“攔”桿要抬起來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城市頻頻探索共享停車的實招、妙招,讓人嗅到“互聯網+”落地停車場的清新之風。然而,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隨著共享停車市場擴大,一些深層次矛盾開始凸顯:部分地區的鼓勵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業主和物業對使用安全仍有較大憂慮,缺乏規模甚至讓一些地區共享停車市場開始萎縮,導致不少人對共享停車仍在觀望,不愿“下水”一試。

一邊是無處停車,一邊是閑置車位,以“互聯網+”讓閑置的停車資源活躍起來,以共享停車的模式為破解城市普遍存在的停車難助力,無論從科技發展趨勢、市場潛力、公眾需求上,都前景廣闊、未來可期。一時間,各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引導推動,各方資本爭先恐后涌入搶占市場先機,想“躺著掙錢”的有停車位一族也紛紛加入其中。可及至今日,政策不細、缺乏規模、收益不高,卻成為擋在共享停車市場發展面前的三大難題。專家認為,在規范停車、疏解擁堵的目的下,應研究如何更好利用現有車位,同時,居民也應養成規范停車的習慣,適應停車收費的規矩。說白了,共享停車要做到雙贏,既能解決一時的停車難,也要讓提供共享車位的業主有利可圖。

客觀地看,問題的出現,與共享停車是新生事物有關。參與共享停車的各個主體,無論是政府部門、企業單位還是小區業主,即便先期做了相關調研工作,也征求了各方意見,但還是會有無法預料的事情出現。比如實現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及個人車位信息共享后,在用戶層面,安全性和不按約定時間停車成為首要擔憂。“外來車輛隨便就能進來,住戶的財產、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萬一有車輛剮蹭后逃逸,向誰追償”、“共享時間到了,臨時停放的車還沒走怎么辦”。類似擔憂,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還會不斷顯現,使用安全無疑是共享停車發展基礎。

解決問題,需要多方協作。市場主體不能看到巨大的利潤空間就一哄而上,碰到問題就說政策不到位、用戶認識不到位;政府部門也不能不作為、慢作為;車位提供者也不能只怪企業給的報酬少、安全無保障。新的市場的發育和形成,既是各方角力的結果,更是各方在維系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下互相讓步、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如共享單車市場從無序到有序,從共享單車企業單兵突進到各方治理,從海量投放到規模控制,從只強調企業責任到明確細化單車用戶的相關約束,各方在市場中的責任和權利邊界正越來越清晰,市場也越來越規范。共享停車的發展,不妨借鑒共享單車的管理經驗。

責任共擔才有利益共享,合力解決問題才能換來共享停車市場的明天。對此,各方既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不可貪大求全、急于求成,更不可各自算計、互相掣肘,一個擁有數以億計潛力的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應該也值得投入數以億計的努力。(賈亮)

關鍵詞: 共享停車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