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新形式 為何5億人愛上“手機種樹”?

8月27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發布的《中國人低碳生活報告》顯示,僅在支付寶螞蟻森林上,就有5億中國人堅持“手機種樹”,種植真樹1.22億棵,種植總面積超過168萬畝。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而是螞蟻森林。”在“種樹”的激勵下,很多不能早起的年輕人已經開始習慣于早上7時起床收集能量。螞蟻森林以互聯網的方式,一端連接著城市的低碳生活,一端連接著荒漠化地區的種樹治沙,有效培育了公眾的綠色低碳行為。

近年來,參與公益逐漸成為年輕人分享溫暖和時尚的一種生活方式。對他們而言,在從事公益的時候自己能收獲什么,是影響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像螞蟻森林這類“互聯網+公益”的新形式,最大的吸引力正在于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收獲頗多。網上購物、線下運動,在享受娛樂的同時,手指輕輕一點就能親身參與公益活動,既實現個人價值,收獲助人為樂帶來的精神愉悅,又展示了自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何樂而不為?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迭代升級,公益的形式正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從螞蟻森林種樹,到手機農場喂雞扶貧,科技賦予公益更多想象力,使虛擬互聯網與現實發生連接,讓公眾參與公益變得更便捷。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為潮流,公眾參與公益的熱情不斷高漲,參與意識持續提升。當種成一棵樹的時候,有人說,這是20年來被我賦予生命的第一物。還有人說,“這個世界終于因為有了我的存在而有了點不同”。此外,科技手段和創新模式的不斷應用也為公益事業創造了更透明、公開、安全的環境。比如,互聯網籌款平臺通過引入大數據、AI等新技術,打造公開透明的籌款環境,讓公眾清楚自己捐贈的善款到底流向了何處。

“互聯網+公益”的新形式啟示我們,公益的核心并不是看公眾捐贈了多少財物,更在于行動和參與。普通公眾也許沒有辦法做大慈善,但是卻可以參與身邊的微公益。公益的本質正在于點燃人們內心的真善美,驅動人們的行動。在技術不斷日新月異的當下,如何將那一行行冰冷的代碼,變為有溫度的公益事業,值得更多互聯網企業主動作為,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科技向善,通過技術、產品和創意手段,讓公眾更好地參與公益,也讓傳統公益煥發新顏。當公益插上互聯網和科技的翅膀,人人可為、處處可為,點滴小公益也能匯聚成大慈善。(劉琛)

關鍵詞: “手機種樹”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