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么

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的工作情況。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關于“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占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并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并非全部退出。

魯迅確實是語文教材入選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說魯迅作品對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學上有難度,就應該退出教材,則有些無理取鬧。語文教學難道不是為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鑒賞能力嗎?所謂難以理解,一是語言,二在思想。魯迅所處的年代白話文運動方興未艾,一些語言表達方式確實與當下有一定的差異。應該看到,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中,胡適《我的母親》、郁達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讀起來“不通順”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給理解帶來太大阻礙。何況早期白話文與文言文一樣,都是漢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的狀態,學生從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壞事。

至于是否過時,在筆者看來,魯迅作品中蘊含的憂患、批判、抗爭精神沒有過時。誠然,想要讀懂魯迅,先要對其創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體的把握,但這難道不是學習任何課文都要做的準備工作嗎?課本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講《荷塘月色》繞不開朱自清為什么“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學《記念劉和珍君》也要知道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否則,沒有聽過教師講解、沒有揣摩種種隱喻、沒有意識到閱讀這類“難讀”文章的重要性的學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話》?又怎么去分析《變形記》?

語文學習學的豈止是文學,何況魯迅的作品從不缺乏文學性:切切察察的長媽媽、細腳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頭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鋼叉的小英雄閏土與偷瓜的猹、咸亨酒店柜臺上沒來得及落下的四個茴字……

今天我們爭論要不要在語文教材中保留魯迅的作品時,不如多思考一下,魯迅寫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當我們記住了“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有個性的開頭時,不如多讀兩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想一想魯迅先生要祭奠的“蒼翠精致的英雄們”是誰,又為什么要去紀念。(王梓佩)

關鍵詞: 魯迅作品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