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里撓癢癢,認真你輸了

據媒體報道,近日,在高校里出現了許多“夸夸群”,其功能就是“互相夸獎”。無論是做了小事、蠢事還是倒霉事,在群里都可以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夸獎。甚至,在電商平臺上還出現了商業化“夸夸群”,只需花十元到幾十元不等的費用,就可以為自己或親友安排一次被數人同時夸獎的體驗。

這讓人想起去年紅極一時的“互懟群”。吃榴蓮和不吃榴蓮的、愛吃肯德基和愛吃麥當勞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互懟群”里,只需要一個標志性的差異,大家就可以懟得不亦樂乎。

在好玩、有趣的表象下,“夸夸群”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年輕人對情緒表達的需求。“謙虛是美德”這一傳統觀念在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即使是90后、00后,也大多不會像西方孩子那樣,從小在贊揚聲中長大。等到上了大學,無論是準備考研還是求職,巨大的競爭很容易讓人受到挫折。于是,幾年前,“喪”文化一度當道。

互懟的原理也大致一樣。從小接受的教育要與人為善、不語旁人是非,但在“互懟群”里,年輕人就可以憑著“竟然有人不吃香菜”,把另一方懟得人仰馬翻,進而收獲嘴仗得勝的快樂。

無論是互夸還是互懟,因為是在一個特定的情境和環境下,有的讓人覺得安全、放松,有的讓人在挫敗時得到一些安慰,只要不出格,總體來說無可厚非。但夸過、懟過之后,還想問一句:然后呢?

“無所不夸”,讓“夸夸群”備受追捧,但同時也是它的軟肋。且不說被夸之后,現實中的難題和煩惱依然存在,單就被夸的內容而言,感受過兩三次之后,也就不新鮮了,不免有“撓癢癢”的感覺。由于群成員大多互不認識,夸贊雖然多有創意,卻難以做到直擊要害、“貨真價實”。這樣的夸贊難免短命。

其實,即使是古人,夸起人來也是毫不含糊的。比如杜甫寫李白的詩有十多首,基本每一首都要夸李白,一句“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更是讓后人笑言“杜甫完全就是李白的‘粉絲’。”

但不得不承認,李白真受得住如此的夸——其一,在詩人這一行當競爭極為激烈的唐代,憑著天賦和多年的積累與努力,李白得以獲得“詩仙”稱謂;其二,也多虧杜甫了解李白,若是他暈了頭,去稱贊李白為官從政的才能,那就真的會是笑話了。

曾有在國外的朋友說,時間長了,會發現外國人口中的“intersting(有趣)”“very good(非常好)”,也不過是“撓癢癢”的場面話。可見,古今中外,想要取得一些“長壽些的”贊賞,不在此前付出巨大努力甚至栽幾個跟頭,都是不現實的。

下一次打破水杯了、工作項目進展不順了、考試失敗了……還是可以去“夸夸群”問一問、笑一笑,但攢足力氣,還得繼續向前。

關鍵詞: 夸夸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