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環境賬” 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2018年腳步臨近,一批新規將改變我們的生活。這其中,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引起了廣泛關注。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根據該規定,從2018年起,領導干部離任前不僅要接受“經濟責任審計”,算一算“經濟賬”,還要接受“自然資產離任審計”,算一算“環境賬”。

為什么要算“環境賬”?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進一步守護綠水青山,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過去幾年,各地在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地方的發展還帶有“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特征。尤其今年上半年環保督查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折射了一些領導干部“重經濟輕環保”的意識仍然比較明顯。比如污染不曝光不解決,上報及監測數據掩飾、造假,自然保護區、重點流域環境問題突出等等。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從現實情況來看,倒逼領導干部轉變發展理念,依然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而“自然資產離任審計”既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也是針對領導干部的重要約束舉措。簡而言之,就是要以審計壓實環保責任,讓各級各部門切實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強調生態紅線是絕不能逾越的“雷池”,讓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領導,不能“一走了之”。

那么,如何提高“環境賬”的威力?應該說,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還是新生事物,雖然在試點中已取得不少成效,但總體而言仍處在探索階段,需要多多嘗試讓其發揮更大效果。

對此,一方面可以拉長審計的戰線。比如南京嘗試將離任審計拓展為“可以是任中審計”。這一變化將審計的戰線從“離任”拉長到了“任中”,也更便于及時發現問題、減少損害。從某種程度上說,環境破壞和疾病對人類肌體的損害一樣,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等到離任審計時發現問題,有可能已經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而如果更早地發現問題,就可以防微杜漸。因此將環保審計前移,使環保審計貫穿領導干部審計的全過程,可以倒逼領導干部嚴防死守、功在平時,始終“頭懸利劍”、謹慎作為。

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借助社會力量。以大數據為例,《規定》強調盡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共享平臺,并向審計機關開放;要求樹立大數據審計理念,提升大數據審計工作水平,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在這方面,不妨聯合相關各方力量,包括環保專業力量、社會力量,使其有能力開展各類資源審計;同時也要引入社會監督,除了官方的指標,引入第三方監測檢測機構參與其中,進一步提升審計的威懾力,讓任何損害生態、資源的行為無所遁形。

關鍵詞: 環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