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廣泛的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小康

8月8日,我國迎來了第九個全民健身日。連日來,以“健身每一天,喜迎十九大”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從足球、跑步、乒乓球等大眾性體育項目,到攀巖、射箭、搏擊等更具專業性項目,從城市到鄉村,從兒童到老人,不斷擴大的運動項目和參與人群,印證著全民健身的強大吸引力。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關心體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重申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發展的根本方針,強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更好發揮群眾性體育在厚植體育基礎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習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全民健身對發展體育事業、助力健康中國的重要意義和發展路徑。

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去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明確了三大目標: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群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揮,與各項社會事業互促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支撐國家發展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更加明晰。實現這些目標,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依法治體、確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提升全民健身現代治理能力。

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追求的重大舉措,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構筑支撐全民健身工作的“四梁八柱”。當前,覆蓋城鄉、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同時,在滿足不同地區、層次和群體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和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我們要因時因地因需開展群眾性健身活動,分層分類引導運動項目發展,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業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要科學規劃和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有效擴大增量資源,進一步盤活存量資源,著力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和重點人群、項目發展;要加大資金投入與保障,建立全民健身評價體系,強化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組織架構,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發揮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確保國家戰略真正落實到億萬人民頭上,必須改革創新機制,形成多元參與、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要按照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加快推動體育社會組織成為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向獨立法人組織轉變,推動其社會化、法治化、高效化發展,提高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要激發市場活力,為社會力量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創造便利條件,發揮網絡等新興活動組織渠道的作用,完善業余體育競賽體系;要強化全民健身科技創新,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全民健身相結合,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要拓展國際大眾體育交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論、項目、人才、設備等國際交流渠道,推動全民健身向更高層次開放發展。

廣東素來是體育大省,近年來在推動群眾體育蓬勃發展、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低碳立體全民健身場地網絡、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決勝階段,要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民健康與全面小康社會密切關系論述的認識,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在廣東落地生根,為建設體育強省、健康廣東筑牢根基,為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保駕護航。

關鍵詞: 全民健身 小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