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數量世界第一 保護也要第一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表決,同意將鼓浪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處世界遺產。而此前一天,青海可可西里也獲評世界遺產。至此,中國成為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和意大利并列第一。

  廈門鼓浪嶼與青海可可西里獲評世界遺產,可喜可賀。尤其值得點贊的是,這兩處新獲評的世界遺產,使得中國以52處世界遺產而成為世界第一,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一方面,這得益于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加大力度保護自然與人文景觀,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以鼓浪嶼為例,從2000年開始,當地就制定了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等多項規章制度,歷史區域的開發與保護得以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然而,申遺成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后續的保護才是申遺的關鍵。鑒于申遺成功對旅游業等商業開發具有強大的助推作用,一旦走上重開發輕保護的歪路,就可能違背申遺的初衷。在這方面,我們并非沒有前車之鑒。比如麗江古城、張家界等世界遺產曾遭黃牌警告,張家界甚至花費數億元進行整改,才免于被“摘牌”。當然,開發與保護失衡的現象并非中國獨有,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比如2009年德國的易北河谷被世界遺產組織除名,就是因為一座修建中的跨河大橋破壞了當地文化景觀。

  值得欣喜的是,中國數十年來的漫漫申遺路,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總體來看也是一條絕佳的公眾教育、科普路。曾幾何時,一些地方過分看重申遺經濟和門票收入,今天“無保護不申遺”的理念已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此次可可西里申報世遺,就明確提出是為了保護而非發展旅游,“像愛護我們的眼睛、呵護我們的皮膚一樣保護好可可西里的生態環境”;而鼓浪嶼在申遺成功后,廈門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表示,申遺不是最終目的,未來將堅持嚴格保護、堅持依法管理、堅持永續發展、堅持成果共享。不久前,鼓浪嶼景區日最大承載量進一步下調為5萬人次,既是為了提升旅游體驗,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這些變化,折射出中國社會對申遺的態度轉變。

  申遺成功后,如何保護世界遺產、活化使用,還面臨諸多挑戰,需要用科技、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種手段,使之形成可持續發展。當然,世界遺產也不能不開發,教條式地封閉起來,養在深閨人未識,并非申遺的目的。在開發與保護中做好平衡,形成良性循環,考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素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治理水平。對此,我國已作出很多有益嘗試:故宮限流已形成常態化、敦煌莫高窟推出全息投影、麗江將控制業態限制商業……與此同時,還要看到與其他世遺大國相比,我國的保護工作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足。比如意大利文保的專業技術和人才儲備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長期貫徹的保護理念與法律,讓很多歷史保護區域與幾百年前的景象相差無幾。這些經驗都值得借鑒。

  隨著鼓浪嶼和可可西里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成為世遺數量的“世界第一”。這不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保護人類文明,傳承民族歷史,都要求我們還要力爭另一個“世界第一”:保護的力度、水平也要早日成為世界第一。

關鍵詞: 數量 世界 第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