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演講體現一所大學的“魂”
對高校來說,最大的責任,就是把學生鑄造成器。這種鑄造,不僅是物理的而且是化學的,不僅是技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對學生來說,畢業典禮是在高校的“最后一課”,因其特殊性,有可能鐫刻成人生記憶。

  據7月2日《北京青年報》報道,“情懷”是清華校長邱勇在7月1日舉行的2017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關鍵詞,以此寄語畢業生們心有凈土,行勝于言。約5000名畢業生身著學位服參加了當天的畢業典禮。

  這是一個畢業季,也是一個畢業演講的比拼季。不止清華,很多高校的畢業演講都叩擊心靈,一些高校的校長、嘉賓演講全文甚至刷爆了朋友圈。

  胡適先生有一篇著名演講,建議畢業生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總得有一點信心。這影響了很多畢業生,并且擴散開來,影響了很多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出現了套路化跡象,充滿正確的廢話、套話,很難讓人接受。可喜的是,近年來的畢業演講,出現了有趣味的傾向。這種變化,發生在大學校長身上,大致是從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那篇著名的“什么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他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開始的;發生在演講嘉賓身上,大致是從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那篇“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起步的。

  這些畢業演講體現著一所大學的精氣神。前段時間,北大在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之時,還提出要建設“偉大的大學”。到底什么才是“偉大的大學”?在人們看來,不僅要有大學術,還要有大情懷大境界大視野,概括起來講,是要有大精神。

  易卜生講過,“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對高校來說,最大的責任,就是把學生這塊材料鑄造成器。這種鑄造,不僅是物理的而且是化學的,不僅是技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不僅體現在平時教學中而且體現在畢業典禮上。對學生來說,畢業典禮是在高校的“最后一課”,因其特殊性,有可能鐫刻成人生記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高校越來越重視畢業典禮,也才會出現越來越多“走心”的畢業演講。

  現在的畢業典禮越來越見大學精神。這種見精神的畢業演講,體現了大學對現代性的追求,也正是有著這樣的追求,才讓人們對大學充滿敬意,對未來充滿期待。

關鍵詞: 大學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