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尊法用法,顧村經驗的深刻啟示
 5月31日,《工人日報》刊發專版,介紹了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總工會等地方工會推動改革向基層延伸的探索和實踐。據報道,自2016年7月以來,按照上海市總統一規劃、部署,顧村鎮總工會以問題為導向、法治為牽引,聚焦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扎實開展了非公企業工會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非公經濟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業分布廣泛、新興產業集中、職工流動頻繁、年輕職工集聚。僅以上海為例,目前全市非公企業約占單位總數的90%,職工數約占全市職工總數的80%。非公企業工會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直以來,非公企業工會卻是各地工會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這個“薄弱環節”突出表現為:許多非公企業工會運轉不良、作用發揮不明顯。有的是基本不運轉的“僵尸工會”;有的雖運作但缺少職工立場,貌似“老板工會”;有的雖掛上了牌子,但沒有正常開展工作和活動,像是“形式工會”……

  要真正激發基層工會活力,打通聯系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非公企業工會工作這一短板必須盡快補上,非公企業工會這一工會組織的重要“神經末梢”,必須被激活疏通。

  正因如此,全總要求各級工會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大力推進非公企業工會組建工作,夯實基層工會基礎,推進基層工會改革,激發基層工會活力,通過改革給廣大職工帶來更多獲得感。

  透過諸多公開報道,梳理顧村鎮工會改革的路數,剖析其做法和經驗,不難看出:“四個依法”,以其鮮明的邏輯特征,貫穿非公企業工會改革創新的全過程,并且在推進改革中發揮了“牽引力”“清障機”“助推器”“強心劑”等諸多功效,使當地非公企業工會組織得以迅速“強身健體”,活力綻放。

  可以說,顧村鎮破解非公企業工會工作難題的成功探索,之所以方向明、路子對,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在于始終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會改革創新。其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問題導向和法治牽引。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征程。

  法者,治之端也。改革離不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對于工會組織履行基本職責、有效破解工會工作難題、加強工會組織自身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誠然,制約非公企業工會工作發展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些地方的工會組織,特別是地方工會的領導干部,在有關基層工會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上,對工會法和工會章程學習不夠,對工會法和工會章程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理解不深,從而導致了對相關法律和規定的貫徹執行不力。

  在實際改革試點操作中,顧村鎮將推動非公企業依法建會作為改革的首要任務,繼而通過依法辦會把非公企業工會的活力激發出來,讓工會工作真正落地,使“夯實基層”這一目標得以實現,從而把基層工會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

  改革與法治,是當今中國在時代大潮中奮勇前行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各級工會干部要努力轉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變行政化運作為依法辦會、管會、治會。要提高自身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化解難題、推動改革創新的能力,自覺尊法用法弘法守法,切實推進基層工會依法治理。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只有發揮好法治的保障、規范、引領、推動作用,方能使地方和基層工會改革的航船行穩致遠,這就是顧村經驗帶給我們的一個深刻啟示。

關鍵詞: 工人 經驗 日報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