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坦贊鐵路讀懂“一帶一路”

最近看到一篇有關坦贊鐵路的文章,文章大概講訴的是1970年中國政府提供近10億元人民幣的無息貸款和近100萬噸的設備材料,并先后派出工程和技術人員5萬余人,60余名中國人建設坦贊鐵路,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實施規模最大的成套援外項目之一。最讓人感到驕傲的是這條鐵路的軌道上清晰的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列車上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援助”的標志和“中國北車”的標識。一路向西,火車每到一站,前來兜售商品的商販衣服上的“中國”格外的醒目。特別是坦贊鐵路的建成通車,給沿途的人們和孩子們帶來了曙光。當地人也十分感念中國為他們修建的這條鐵路。俗話說的好,“想致富先修路“,可見鐵路對一個國家及國民生活的影響。

坦贊鐵路的不易更是令人想起了那時候剛修鐵路的中國,在1876年,中國土地上出現了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務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開始修唐山至胥各莊鐵路,從而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那時候清政府昏庸愚昧,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僅修建鐵路約400多公里鐵路。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鐵路里程達到2.158萬公里。到2003年底中國鐵路里程只有7.3萬公里,至201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1萬公里。截至目前為止,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4萬公里。可謂中國鐵路的發展是步履維艱,它的發展同時也是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百年巨變。以前在清代時期,鐵路被視為破壞風水的奇技淫巧,如今,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展開跨越式的發展,鐵路更是大多數人除行旅游首選的交通工具。

其次,中國鐵路的發展也對我國國民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對中國的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如通過中國和肯尼亞的鐵路合作,肯尼亞實現信息網絡全覆蓋和數字電視“村村通”。中方還幫助肯尼亞建設多所醫院,設立瘧疾防治中心,提供抗旱援助,造福當地民眾。雙方在農業、能源、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均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中肯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因此說明鐵路的發展也帶來了世界性的產業結構分工加劇,經濟實體集團化發展的區域范圍擴大,國與國之間經濟發展相互依存度提高,生產要素和物資跨國界,大范圍,長距離,大宗量快速流轉的交換物資格局開始形成,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物資和人員的流轉總體離不開鐵路的運輸方式。

最后,鐵路所布,即權利所及。凡其他之兵權,商權,礦權,交通權,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縱于鐵路兩軌,莫敢誰何。所以鐵路作為一個國家的命脈,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筆者認為當下“一帶一路”宏偉戰略的實施,帶動中國鐵路實質性的走出國門,同時也有助于中國鐵路技術設備再創新讓中國鐵路制造利于世界之林而不敗。同時“一帶一路’宏偉的戰略實施,既為鐵路發展機遇與舞臺,鐵路帶來了挑戰,贏得美譽。

關鍵詞: 坦贊鐵路 一帶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