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幫扶到共贏,山海情長譜新篇

“山的那邊,是什么?”

“是海!”.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心連千里共好。

山這頭的多彩貴州,與海那邊的香港、澳門,詮釋的便是這跨越山海的綿長情誼,譜寫的便是從單向幫扶走向互利共贏的新篇章。

山海相遇,傾心幫扶共富裕

順著時間的脈絡溯游,“山”與“海”的故事,從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始——

2003年,招商局集團開始定點幫扶畢節市威寧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16億元;

2011年,中國旅游集團(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定點幫扶黔東南州黎平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878萬元;

2017年起在脫貧攻堅期間,華潤集團幫扶黔東南州劍河縣,累計投入資金16.37億元。

一個個龐大數字的背后,是香港三家央企幫扶貴州傾注的心血和付出。

“華潤希望小鎮于2017年4月啟動建設,2020年12月竣工并開業。小鎮建好后,村里房子漂亮了,道路干凈了,設施齊全了,這讓村民們發展起產業干勁十足。”在劍河縣寨章村黨支部書記田俊看來,嶄新的小鎮讓村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華潤集團的帶領和幫助下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陸續返鄉創業,不少村民在當地開起民宿、農家樂、便利店,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近六年的時間里,通過農居改造、修建基礎配套、產業幫扶等工作,華潤集團不僅在寨章村建起了全國第九座華潤希望小鎮,還為劍河縣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樣板,點亮了希望。

地處月亮山腹地的從江縣大歹村,則從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幫扶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以前我們村只有一到三年級,讀書很不方便,父母也不重視教育。”從江縣丙妹鎮大歹村滾列糯清晰記得,這個局面的打破,源于2018年在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中聯辦幫扶下,由澳門基金會捐資3000萬,建起了目前從江縣教學設施設備最為齊全的村級小學。自此,學生們愿意去,家長也更加重視了。

從“教育洼地”到“最美村小”,蛻變的大歹小學既是澳門對從江教育幫扶的亮麗縮影,也是澳門對從江幫扶工作的冰山一角。

教育幫扶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核心舉措,也是澳門幫扶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5月澳門決定與貴州省開展扶貧合作及對口幫扶從江縣工作起,源源不斷的幫扶如甘泉之涌。截至目前,已累計向從江投入教育幫扶資金8400.33萬元,援建小學和幼兒園13所,惠及6個鄉鎮在讀學生3330人。

秉持著“從江所需,澳門所長”的幫扶原則,2018年至2020年,澳門與從江連續三年共簽署27個幫扶協議,明確從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就業扶貧、貿易消費、人才培養、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進行幫扶,累計幫扶資金11670.48萬元。

“澳門同胞與從江人民‘同飲一江水、同是一家人’,澳門幫扶的成功實踐彰顯了‘一國兩制’的顯著優勢,體現了澳門同胞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美好品行。”在中國貿促會掛職干部、從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崔樂看來,澳門的傾心幫扶,實實在在為從江脫貧攻堅事業注入了強大動力。

山海攜手,產業幫扶唱主角

山海心相連,共赴小康路。從“輸血”走向“造血”,人們從產業發展中看到無限可能。

“沒想到我們項目運營沒多久就有20多萬盈利,這得感謝張縣長??!”在黎平縣雙江鎮黃崗侗寨“美麗村宿”項目分紅儀式上,代表村兩委領取集體分紅資金的黃崗村會計陳壽明喜笑顏開。

陳壽明口中的“張縣長”,是中國旅游集團派來黎平縣掛職副縣長的幫扶干部張萬廣。黃崗侗寨“美麗村宿”是他上任后主推的第一個重點項目,也是中國旅游集團投資1000萬元為黃崗侗寨量身定制的幫扶計劃,2022年又投入50萬元,實施黃崗侗寨鄉村旅游規劃設計項目,不斷完善景區規劃設計。2022年10月,黃崗村成功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在幫扶工作中,中旅集團依托自身旅游優勢,大力支持黎平縣旅游產業發展,先后選派了侯永才、王建國、張萬廣、喬勇等四期優秀年輕干部到該縣掛職開展定點幫扶,投入幫扶資金2186萬元,黎平旅游從管理運營、人才培養、業態培育、品牌創建、活動營銷到市場拓展都得到全面的提升。

“中旅集團的同志幫扶工作是用心用情,幫扶方式既‘輸血’又‘造血’,真的很感謝他們!”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唐大才說。

不遠千里、不遺余力助推貴州脫貧事業大步快進的,除了傾注心血的港澳幫扶干部們,還有一個特別的90后香港姑娘梁安莉。

“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為脫貧攻堅夯實基礎,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2017年起,梁安莉和母親共同出資創建了廣州港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港華(廣州)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開始對赫章縣進行對口幫扶。

梁安莉聚焦花卉產業,在“貴州屋脊”種下花海,傾力打造現代化田園綜合體,在赫章縣興發鄉、鐵匠鄉創建的兩個基地共帶動農戶穩定就業80多人,2400多名普通農戶參與階段性種植,利益聯結覆蓋脫貧戶796戶3937人。其中,鐵匠鄉中井村村民周巧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家門口務工是她多年的心愿,如今她不僅在基地找到了穩定工作,還成長為管理員。“收入可觀,還學到不少技術,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很有信心。”周巧說。

春風浩蕩開勝景,揚帆破浪正當時。這邊,花開屋脊正艷;那頭,琴鳴粵澳譜新篇。

3月下旬,在人來人往的廣東省珠海市橫琴口岸,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安吉他館傳出的悅耳吉他彈奏,吸引了眾多粵澳吉他愛好者來此交流、合奏。展銷區陳列的“娜塔莎”“聲音花園”“威伯”等10余個正安自主品牌的吉他,也成為出入境旅客的伴手禮新選擇。

“東西部協作讓我們大山里的自主品牌,有了更好的曝光機會,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正安吉他。”貴州正安娜塔莎樂器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建峰滿懷信心的說。

趙建峰所說的“東西部協作”,是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同年12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與正安縣政府簽訂了框架合作協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攜手澳門開展和正安縣的協作,明確每年支持正安不少于8000萬元用于項目建設,資金支持力度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2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支持正安縣援助資金8057.25萬元。“聯姻”以來,兩地“琴”“弦”和鳴,奏響了新時代東西部產業協奏曲,為正安吉他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山海協作,攜手同心促發展

結“異地緣”,育“共富果”,山海協作有了新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沖破重重阻隔,建立了四通八達、聯通內外的交通網絡。隨著交通便利,山與海的距離“縮短”。越來越多的農特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越來越多的大灣區企業扎根黔中大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今,市場對高質量食材熱度高漲,貴州生態資源優勢恰好為綠色食品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實施方案》發布,貴州掀起了以標準化助推農業發展升級的熱潮,農特產品要“綠”出新高度。

摘菜、搬運、裝車……3月13日,從江縣供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菜農們正在采摘花菜、蘿卜等各類蔬菜,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進入貴州的第一站,從江是貴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核心區,具有“率先融入、搶先成勢”的競爭位勢。

“每天物流園有70%的蔬菜都送到大灣區,旺季的時候,一天能有六七百噸蔬菜”。畢節威寧江楠現代物流產業園總經理李效軍介紹,作為首批設立的6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之一的畢節,按照不同季節的消費時令,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送去不同品類蔬菜。

黔菜送灣區,“甜”了灣區餐桌,“鼓”了村民荷包。香港宏基國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貴州省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溫竑平表示,貴州高原蔬菜無公害、農殘少,屬于綠色健康蔬菜,所以受到香港市民歡迎。

除了新鮮蔬果外,“貴州綠茶”也是不少大灣區居民的心頭好。作為首批入駐香港本土最大電商的商戶,貴茶線上銷售額逐年快速增長。“貴茶已成為立足香港,輻射并覆蓋東南亞等地區市場的知名茶葉品牌。”貴茶(香港)連鎖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王澤琴對貴州茶產品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去年11月,省人大外事僑務委員會在貴陽舉行“貴州綠茶”境外銷售點授牌儀式,對貴茶(香港)連鎖有限公司、貴州省遵義市綜合保稅區波蘭(歐盟)跨境電商海外倉等11個符合條件的境外經銷點進行授牌,助力“貴州綠茶”品牌走向世界。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一帶一路’深入推進,為香港和貴州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寶貴機遇和廣闊空間。”4月14日至1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率隊到貴州考察黔港合作產業項目時強調,希望加強雙方資源與優勢的對接,充分發揮香港“超級聯系人”作用,推動更多貴州特色產品通過香港走向海外,實現價值更高、品牌更優、收入更好、效益更大。

山海情深共逐夢,攜手共進話未來。從曾經單向幫扶到如今協作共贏,山海攜手共富裕的大路越走越寬。在新國發2號文件“支持貴州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山海協作必將推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未來,山海的故事會更加精彩,譜寫的新篇會更加絢爛!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