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助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


【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王秋憶) 9月27日,市檢察院舉辦“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檢察開放日活動,集中展現檢察機關助力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記者從檢察開放日活動中獲悉,2022年以來,市檢察機關以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為抓手,努力做好司法辦案“后半篇文章”,協同推動和督促被損害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針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制發訴前檢察建議183份,到期回復率98.4%,采納率100%,其中1份被評為全省檢察機關優秀檢察建議;單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4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35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8件,其中2件被評為全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市檢察機關積極順應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新要求,會同相關行政執法機關探索建立“林長+檢察長”制、“河長+生態檢察官”制、“駐森林公安檢察室”、“安全生產檢察官辦公室”掛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同堂培訓等工作機制,全市共成立6處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形成了檢察機關與相關行政機關在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中的良性互動格局。通過制發訴前檢察建議、提起公益訴訟、開展訴前磋商等形式,初步形成“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警示性預防教育”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模式。

“十年禁漁”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重要舉措,對促進長江水域生物多樣化自行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市檢察院會同有關部門先后成立“檢察公益訴訟長江漁業資源生態修復基地”“長江當涂段大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基地”等生態修復基地。這些生態修復基地均集漁業增殖放流、生態修復保護、警示教育和法治宣傳功能于一體。一年多來,全市檢察機關共辦理非法捕撈水產品民事公益訴訟案件30件(含刑事附帶民事),訴請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共計238.78萬元,增殖放流各類魚苗79萬余尾,有力促進了被損害漁業資源的生態修復。

馬鞍山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非法采礦一度屢禁不止。去年以來,市檢察機關重點對非法采礦的企業、個人單獨或附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11件,共訴請法院判決支付生態環境修復費用4283.84萬元,要求民事公益訴訟被告對因非法采礦破壞的山體進行補植復綠、邊坡治理,對不能自行修復的河流河床,繳納生態修復資金和懲罰性賠償金,替代性修復被毀損生態。

近年來,全市檢察機關還圍繞守護耕地紅線,聚焦農用地補植復綠、廢棄物回收處置、農用地去污復墾等能動履職,重點對非法占用農用地提起公益訴訟,組織開展“公益訴訟助力鄉村振興”專項監督活動。縣區檢察院與相關行政機關制定“田長制”協作機制。花山區檢察院以田生態資源保護為切入點,建立馬鞍山市首個“駐區田長辦檢察官聯絡室”,有效加強對涉田生態資源破壞的修復治理。2020年以來,通過公益訴訟辦案,共依法保護基本農田42.51畝,督促有關部門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4處共103畝,清理被污染及非法占用河道6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積21.2畝,法院判決農用地污染案件被告支付生態修復費用2340.45萬元。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