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能改善提升人性化公共空間

城市更新能改善提升人性化公共空間

長江日報直播間邀專家“對話武漢”


(相關資料圖)

陽建強(左)和黃寧做客長江日報直播間。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冷靖華 通訊員陳思 鄒悅)9月23日至25日,2022/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在漢舉行,長江日報打造的全媒體直播間開展“對話武漢”直播,邀請與會重量級嘉賓和武漢方面人士展開對話,探討武漢城市發展議題。首場直播于23日下午啟動,特別邀請到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陽建強、武漢設計咨詢集團副總經理黃寧做客直播間,以“人民城市:城市更新方式探索”為題進行探討。

直播中,陽建強教授以全國各地城市更新項目為例,揭秘城市更新的正確“打開方式”。武漢設計咨詢集團副總經理黃寧就參與的武漢城市更新項目,介紹了武漢城市更新的發展及正在探索的新模式。

“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更新很大程度上能改善、優化和提升公共空間,增加人的宜居舒適度。”陽建強說,老舊小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生活單元,面廣量大,情況復雜,更新改造任務十分繁重,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

目前,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發揮社區規劃師的引導作用,充分尊重多方意見,以社區行政服務為核心,注重教育、養老、幼托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室內外公共空間營建,積極推動公眾參與社區微更新活動,有效提升老舊小區的環境舒適度和居民獲得感。

黃寧介紹,武漢的城市更新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城市危改為主;第二階段以房地產驅動為主;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以存量提升、有機更新為目標,以“留改拆”為主要手段的更新模式,結合精細化管控要求,提出動靜分區管理,動區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品質,靜區以環境整治和優化為主。2023年是武漢“城市更新年”,根據《武漢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全市劃分為33個城市更新單元,提出了成片推進、單元更新的總體思路。

黃寧表示,片區型城市更新有著政策性強、資金需求量大等特點。在具體項目編制過程中,應致力于構建一個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參與、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并以設計學、社會學、經濟學、時間等多維度思考,制定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從可持續發展策略來看,在有機更新過程中需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通過“針灸式”“繡花針式”的更新方式,堅持“留改拆”并舉,防止大拆大建;通過共同締造、公眾參與模式,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