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2022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超出全國約187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楊文明

8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紅河州委副書記、州委宣傳部部長應亥宗在發布會上對記者提出的“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脫貧人口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的問題作出解答。

應亥宗介紹,2022年,紅河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0元,同比增長6.59%;全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4530元,同比增長16.89%,超過全省267.71元、全國187.63元。紅河州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和鞏固脫貧成果的有力舉措,探索實踐了“三個一”工作思路。

落實了一批助農增收政策。制定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增收三年行動、低收入脫貧人口過萬兩年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全覆蓋行動,實化細化措施抓增收。加大產業投入,激發經營性收入增收潛力,2022年來投入各級財政銜接資金45億余元,其中產業幫扶資金占比超過60%,將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列入州政府年度10件便民惠民實事來抓,全州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累計投放60.93億元,居全省第三位。如,發展以藍莓為代表的小漿果產業,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預計年產值將突破30億元,創造就近就業崗位5萬余個。2023年前兩季度全州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1878.33元,占比23%,其中石屏縣經營性收入占比達到40%以上。落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鞏固工資性收入成果,全州脫貧人口實現轉移就業38.48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0.79萬人。同時,通過壯大集體經濟、盤活農戶資源資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穩步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引培了一批助農增收主體。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劃,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帶動群眾增收,成功引進荷蘭安祖公司、聯想佳沃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全州有農業企業9759戶,比2022年凈增985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04戶。全州帶動脫貧戶的經營主體共計1732個,共帶動脫貧戶19.51萬戶86.52萬人,實現對有產業發展條件和意愿的脫貧戶和監測對象全覆蓋。13縣市基本形成以茶葉、奶業、水果、中藥材、花卉等為主導產業的“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彌勒市小河邊村種植鮮食玫瑰花2000余畝,與龍頭公司長期合作開發玫瑰系列產業,并帶動旅游業發展,村小組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余萬元。

推廣了一批助農增收模式。建水縣全鏈條式培育鄉村工匠,建立了5000余人技術精湛的“金剪刀”疏果隊,每年到全國各地疏果,帶動群眾創收近7億元。元陽縣、紅河縣分別示范發展哈尼梯田“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4.5萬畝、1.5萬畝,實現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示范區畝產值由過去的不到3000元提高到8000元。瀘西縣采取黨組織領辦農民合作社促增收的做法,把小香蔥發展壯大為面積13萬畝、年產值35億元、務工收入15億元的致富大產業。元陽縣阿者科村實行全民參與旅游與梯田遺產保護的內源式發展鄉村旅游實踐模式,今年首次突破年戶均分紅萬元大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兩季度,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640元、8411.84元,保持了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