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路徑 釋放新活力

探索新路徑 釋放新活力

——內黃縣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掠影

□本報記者 任貴偉


【資料圖】

“之前我家里有8塊地,種麥子的時候需要十來天。小田并大田后,8塊地并成了兩塊地,種麥子的時候,3臺拖拉機犁地,1臺拖拉機播種小麥,只要半天活兒就干完了。以前澆地需要8眼井,現在澆地兩眼井就夠了。”4月16日,后河鎮余莊村村民史章成高興地說。

今年,內黃縣在全縣選擇41個基礎條件好、領導班子有力、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程度較高、新型經營主體實力較強的村開展試點,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模式,從項目資源資金入股模式、村集體自營模式、土地托管模式、小田并大田模式等4個方向為全縣“三變”改革探索路徑、總結經驗,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并逐步在全縣全面推開。

項目資金入股

發展特色產業

4月16日,梁莊鎮馮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秀占給記者細數該村推行“三變”改革后村民得到的實惠:“今年年初,我們剁椒廠按照入股的30%給入股村民分紅,共分紅45.9萬元。兩年多的時間,我們剁椒廠共分紅兩次。蔬菜種植園區、育苗廠、蔬菜市場等經濟板塊也分紅了。我大致算了一下,五大經濟板塊一共分紅14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村民承包大棚的收入。村民實實在在增加了收益,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

2020年年初,馮莊村試點推行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為內容的農村“三變”改革。該村對流轉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將長期閑置的宅基地及廢棄廠房回收整合,村民以自有資金入股,喚醒了沉睡資源,讓閑置資產“活”了起來。在村黨支部的主導下,該村形成了蔬菜種植園區、育苗廠、蔬菜市場、農資市場、剁椒廠五大經濟板塊。以剁椒廠為例,村集體以廢舊倉庫入股剁椒廠,實現了資源變資產;村集體用項目資金50萬元入股,實現了資金變股金。

豆公鎮南荊張村用項目資金50萬元入股石磨面粉廠,生產石磨面粉及深加工產品。“我們的石磨面粉及深加工產品依托傳統石磨加工技術,保留了小麥原始口感,保證營養不流失,更有利于人們身體健康,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南荊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紅彬說,“目前,我們的石磨面粉及深加工產品不僅在線下商超銷售,還依托網絡進行線上銷售,銷售量大幅度增加。”據了解,2022年,南荊張村集體經濟收入為20.05萬元。石磨面粉產業惠及村內農戶248戶,增加村民收入50余萬元。

村集體自營

實現群眾集體雙增收

后河鎮后河村因勢利導、創新思路,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村集體流轉土地300畝,實行村集體規模化種植,僅去年秋季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今年2月,依托紅棗密植示范園項目,幫助合作社流轉土地270畝,僅托管服務費每年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7萬元;村民的土地租金每畝增收400余元,實現了群眾和集體雙增收。”后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志亮說。

馬上鄉南善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依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農戶零星承包地進行流轉后,村集體采取自營模式開展經營活動。“我們共流轉土地450余畝,采取‘20%+80%’合作模式,即村集體按照20%投資、20%收益,合作社及種糧大戶按照80%投資、80%收益。村集體經濟組織對種植、銷售、管理等環節全程監督,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這樣做,使農民獲得了租金、掙得了薪金、分得了股金,實現了村集體和群眾的雙贏發展。”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懷民說。

土地托管

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

東莊鎮積極推進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橋梁的土地流轉,統一與種糧大戶和企業簽訂租地合同,從而實現土地價值的最大化。“東莊鎮后寨村把村內耕地進行整合,由村集體統一流轉至種植合作社種植。僅2021年,我們村就流轉土地268畝,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68萬元,群眾收入增加14.74萬元;2022年,新增流轉土地320畝,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5.88萬元,群眾收入增加32.34萬元。”東莊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說,“在后寨村的帶動下,李流村以土地入股方式與種植大戶合作,將村內500畝沙荒地進行整理,種植了小麥、尖椒、紅薯。下一步,我鎮將穩步推進‘三變’改革,積極尋找農產品開發項目,向農產品深加工進軍,以‘三變’改革帶動產業振興、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村民收入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

小田并大田

提高土地含金量

后河鎮余莊村的土地有的肥沃,有的貧瘠。全村小地塊有1000余塊,過去分地為公平起見,一家人的承包地被分成細碎的地塊,每戶需耕種6塊~10塊地,不便使用大型機械。為解決農民耕種困難的問題,余莊村多次召開村“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戶代表座談會等,集思廣益,充分尊重村民意見,積極發動群眾破田破埂,破除原有地界、機耕道、水井等,將小田并為大田,讓每戶村民都能得到整塊承包地,便于集中耕作、經營。

土地整合成片,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方便。小田并大田的地塊配套建設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為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機械化作業打下堅實基礎。余莊村統一收回原來低價發包近30年的集體土地并重新發包,同時對撂荒的小塊零星地進行規劃管理。“經過小田并大田,村集體現在多出166畝土地。我們多次召開黨員群眾代表會議,通過公開拍賣,集體土地最高承包價格達到1000元一畝。”余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史秋文說。通過土地規整,村里加強了對集體土地的管理,充分盤活了土地資源,便于規模化種植經營,形成了成倍效應,村集體經濟收入躍升至37萬元。

目前,內黃縣已完成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工作,并在全縣選定41個試點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工作。預計到2025年,內黃縣將實現全縣80%的村都有增收效益好、輻射能力強、群眾參與度高的農村集體經濟經營項目,徹底解決“空殼村”問題。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