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 “新農人”顯身手 走出致富新思路

央視網消息:越來越多的中高端特色農產品,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帶動了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新道路。而在這條新道路上,闊步走來的是一批懂技術、有才干的“新農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了解其中的兩位。

陶哲:年輕的農機手 智能的“老”師傅

23歲的陶哲是湖北武漢永旺智慧農場最年輕的農機手,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遙控搭載了北斗導航的智能無人拖拉機,進行春耕前的翻田整地工作。


(資料圖)

2021年,當陶哲剛來到永旺農場時,這里的老農機手們都覺得這個新來的“00后”也就是三分鐘的熱度,留不住。

沒想到入職兩個月,陶哲就學會了操作各種智能農機。工作之余,他還會耐心地教老農機手們。

得益于新鮮血液的加入,農場的智能農機使用率大幅提高,這讓農場去年的生產成本直接降低了30%。

現在,陶哲還利用自己對電腦的熟悉,建立起了一套農場的數字化檔案,列出農事活動的標準化流程,并制定相應的生產計劃。

盧統鋒:筑“海上城堡” 破養殖“痛點”

在科技的強大賦能下,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快速發展,已經從過去追求養殖面積擴大和養殖產量增加,轉向更加注重品種結構的調整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在福建的海水養殖業,有著這樣一位敢為人先的“新農人”。

盧統鋒的家鄉福建省連江縣是養殖大縣,但是以前網箱養殖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怕臺風。此外,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養殖戶賺錢也不容易。為此,盧統鋒從2018年開始,就一直到各地去考察、學習,最終決定建造一座深遠海養殖平臺,但初步核算要將近2000萬元,家里面和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他瘋了。

盧統鋒介紹,現在這個平臺最大可以抵抗15級臺風,它用了很多自動化設備后,日常的維護有一兩個人就足夠了。由于模擬了野生大黃魚生長的環境,養出的大黃魚,體形和口感都像野生的大黃魚,一公斤可以賣到200元左右。

關鍵詞: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