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紅河”變清溪 “曲鄉”飄新香

“紅河”變清溪 “曲鄉”飄新香

——古田縣紅曲產業水環境污染整治一線見聞


(資料圖片)

古田縣在玉源溪畔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確保制曲廢水達標排放,還老百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新春時節,記者來到盛產紅曲的古田縣平湖鎮玉源村,看到眼前的山光水色與幾年前的景象迥然不同,溪流水質清澈,岸邊柳綠成蔭,群眾在步道休閑散步,不遠處可見幾只白鷺飛翔嬉戲。

每年的3月至11月是古田紅曲的生產旺季,往年到了這個時候,穿村而過的玉源溪就會“羞紅了臉”,這是違規排放的制曲廢水將清溪染紅。由于制曲從業者“只要曲香,不顧溪凈”,讓富民強村的紅曲產業一度成為“點題整治”對象。

紅曲由紅曲霉的菌絲體寄生在大米上形成,被廣泛應用于食品行業的釀造、腌制、著色。古田紅曲釀造技藝傳承千年,歷史上曾出現“千村制曲”盛景,素有“中國紅曲之鄉”的美譽。由于氣候適宜、傳承有序,平湖紅曲質量為古田之最,生產作坊集中于玉源村。

“玉源的紅曲產量占全國的九成以上,過去家家戶戶制曲,現在仍有37家紅曲家庭作坊和9家制曲廠。”玉源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鄭前明說,發達的制曲行業讓玉源村聲名遠揚,但制曲過程中產生的水污染問題一直是“老大難”。

紅曲的制作工藝較為特殊,由大米通過高溫蒸煮、自然發酵而成。過去,由于生產方式粗放、環保意識淡薄,玉源村的紅曲生產企業、作坊大多存在環保手續不齊全、環保設施未建成或未驗收等問題,致使蒸米產生的浸米水、發酵走菌使用的噴淋水未經有效處理即排入玉源溪。

久而久之,制曲產生的廢水將玉源溪部分河段染紅,令水環境不堪重負,成為大地的一道“傷痕”。由于紅曲帶有特殊香氣,被染紅的溪水竟也傳來陣陣“曲香”,這讓周邊群眾不禁眉頭緊蹙,只好繞著走。

玉源溪不僅是玉源村群眾的“母親河”,還是古田翠屏湖的上游河流。如果任由污水隨意排放,引起水環境質量持續惡化,將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制曲行業的穩定發展。

2019年,古田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推進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實現“雙贏”,研究出臺了《古田縣紅曲產業水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由縣直各有關部門合力開展分階段綜合整治行動,并列入古田縣紀委監委“點題整治”重點監督項目清單。

紅曲產業涉及群眾的基本民生,不能簡單地“一關了之”。為此,古田縣結合產業發展實際,認真梳理防與治、疏與堵的關系,因地制宜探索常態長效工作機制。

一方面,加大巡查監管力度,督促規模化紅曲生產企業及時完成環評審批、排污許可證申領等,有序開展日常運維和定期監測工作,確保廢水達標排放。另一方面,在紅曲家庭作坊排污口鋪設尾水收集管道,對生產廢水進行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源頭治理是系統治水的關鍵環節。古田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玉源村9家紅曲企業已按照要求完成污水處理設施設備的安裝調試并投入使用,37戶家庭作坊的生產廢水已接入污水處理設施。經第三方“雙隨機”監測,浸米水和外排口的水質都達到了排放標準。

污水不再直排,群眾期盼已久的玉源溪平湖段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加快推進。該項目新建護岸、巡查步道、生態緩沖帶、花池等,爭渡廊、千帆競發、仙舟競渡3處生態節點錯落有致分布在河道周邊。

“去年,端午節龍舟競渡活動在玉源溪上舉行,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大家都為‘紅河變清溪’感到欣喜。”鄭前明說,在龍舟宴上,鄉親們品嘗著新釀的平湖紅曲酒,更覺回味悠長了。

一泓清水帶來的幸福感,流淌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如今,“既要曲香,又要溪凈”已經成為玉源村制曲行業的共識,大家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有了更加堅定的認同感。

隨著古田紅曲產業水環境污染整治工作不斷取得實效,為產業提質升級創造了良好環境。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古田縣提出大力發展以食用菌、果蔬、紅曲為主的“3+N”特色產業,啟動平湖紅曲產業園建設前期工作,規范提升紅曲產業,持續打響“中國紅曲之鄉”品牌。

本報記者 龔鍵榮 通訊員 楊遠帆 文/圖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