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米高空“走鋼絲”

克服作業場地狹小、登高恐懼等困難,月山工務段月山橋隧車間橋隧工——

86米高空“走鋼絲”


【資料圖】

本報記者 張蘊勃 韓 瀚

一場小雨過后,立春后的太行山迎來了一波寒潮。2月9日7時,在月山工務段月山橋隧車間檢查工區,6名橋隧工整裝待發,準備前往太焦線丹河鐵路大橋,對大橋進行檢查養護工作。

跨越晉豫兩省交界處的丹河鐵路大橋建成于1959年,為混凝土結構,全長144.84米、高86米、跨度130米,是一座64歲的老橋。“我們橋隧工的任務就是檢查養護大橋,及時發現病害并上報車間及時解決,全方位護航大橋安全。”檢查完作業工具,工區工長宋劍對記者說。

太焦鐵路是晉煤外運大通道之一。春運期間,每天有140多趟滿載電煤的5000噸重載列車從橋上通過。時間一久,列車通過帶來的震動和雨水的侵蝕,會導致大橋梁體表面出現鼓包、掉塊等現象,影響橋梁結構安全。為做好電煤保供工作,月山工務段加大橋梁檢查維護力度。

汽車行駛在狹窄崎嶇的盤山路上,顛簸了1個多小時,8時許,6名橋隧工來到了大橋旁。“上下行無車,可以跨越線路。”隨著現場防護員的一聲令下,職工迅速通過線路,來到登橋點,系好安全帶,準備登橋。

他們腳踩著鋼筋焊制的臺階,手扶著兩條鋼筋圍欄,將安全扣進行拆解、重掛,輕車熟路地爬上了作業平臺,腳下便是流淌的丹河。“在大橋上行走就像在高空中走鋼絲,我們都習慣了。”宋劍在狹小的空間中閃轉騰挪,不時將身子探出橋體,檢查外側橋面。“我們用檢查錘輕輕敲擊梁體,聲音清脆的話,說明梁體沒問題,如果聲音發悶,就是有鼓包。”宋劍介紹。他所站的高度相當于20層樓高,俯身看下去,讓人心驚膽戰。

86米,對橋隧工而言是一個習以為常的高度,但對于第一次站在有20層樓高露天平臺的記者來說,不僅要適應加速的心跳,而且要克服雙腿發抖、頭暈目眩的生理反應。“小伙兒,不要緊張,我跟著你慢慢走。”走在隊伍最后面的班長靳蓄良一邊觀察著前方,一邊輕聲安慰記者。

53歲的靳蓄良已經堅守大橋31年了,是工區里經驗豐富的“老將”,而27歲的王繼鋒是班組里年紀最小的“新人”。“我第一次登橋就是靳師傅帶著我,因為有老師傅的帶領,所以我一點都不怕!”王繼鋒跨過一根最難走的立柱,扭頭對記者說。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上橋檢查的橋隧工衣服不能穿得過厚。“冬天大橋上的氣溫平均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我們又是在高空中作業,常常伴有大風,還是挺冷的。”宋劍一邊說一邊跺了跺稍感寒涼的雙腳。在兩個半小時的檢查過程中,每名橋隧工各司其職,有的負責用望遠鏡觀察大橋上人員無法抵達之處,有的負責記錄病害情況。

職工在橋下作業期間,經常會有煤列從大橋上駛過。重載列車駛過時,那近在咫尺的鳴笛聲和列車駛過大橋的隆隆聲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記者,這是在86米的高空中進行作業。

丹河鐵路大橋下流淌的河水見證著一代又一代橋隧工的風雨堅守。他們默默守護著太焦鐵路運輸暢通,重載列車鳴響的風笛仿佛是對這些橋隧工的致敬。這是對堅守的致敬,也是對奉獻的致敬,更是對一代代橋隧工傳承精神的致敬。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