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訊:渝北:10年投入逾80億元建設農轉城安置房

12月24日,冬日暖陽,位于渝北區雙鳳橋街道的環雅公園,53歲的顏澤偉又在跑步。

“身體鍛煉好了,感冒也少了?!鳖仢蓚ゾ妥≡诃h雅公園旁邊的農轉城安置小區環湖雅居A區。他指了指同在跑步的市民說,“他們都是我的鄰居,沒事兒都要來跑兩圈。”

優美的環境、完善的配套、便捷的交通,過去10年,渝北區累計投入逾80億元,先后建成環湖雅居、迎祥雅居等7個農轉城安置房小區,建有安置房18170余套,安置被征地群眾達6萬余人。


【資料圖】

位于環湖雅居A區域B區之間的環雅公園。 記者 彭瑜 攝

環境更宜居

顏澤偉原是渝北區木耳鎮舉人壩村人。過去,夫妻在兩路城區打工,每月租房還要花500元。

“當時收入只能勉強養家糊口。”顏澤偉夫婦既要供養孩子讀書,還要贍養年邁的父母。他說,“哪想過到城里買房安家?”

改變緣于木耳片區開發。 顏澤偉家按照安置政策,分配到兩套安置房,大三室在環湖雅居A區,小兩室在環湖雅居B區。

2013年, 顏澤偉一家搬進了環湖雅居A區,遺憾是環湖雅居A區到B區要跨越繞城高速,感覺不是很方便。

渝北區征地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稱,環湖雅居A區、B區安置的群眾大多互相是鄰居、親戚,有的一家幾套房也分別在A區、B區,多數要往來兩地。他說,“為此,我們投資1.2億元,建起了1400米連接道路,讓A區和B區既能開車,又可以步行?!?/p>

更讓顏澤偉沒想到的是,在環湖雅居A區B區中間的荒地上,渝北區投資3390萬元,建起了一座約9萬平方米的坡坎崖公園,滿足了周邊區域市民的休閑、鍛煉、娛樂、表演等多功能需求。

兩江小學、環雅小學、渝北區中醫院......顏澤偉稱,配套完善,自己的兩套房子現在至少價值200多萬元。

“農轉城安置不能簡單地將群眾搬遷到城區。”渝北區相關負責人稱,2013年以來,全區農轉城安置房建設進入快車道,已建成小區都配套有停車場、羽毛球場、籃球場、兒童游樂場等,周邊配套有小學、公園、醫院、社區、警務等。

安置小區的群眾在文化長廊聊天。 記者 彭瑜 攝

創收有渠道

“滴......滴......” 12月18日下午,曹明福的微信響了起來,租房客又轉來明年第一季度3900元租金,對方稱明年還要繼續租房。

過去,曹明福家住渝北區原悅來鎮陽光村。2015年12月,全家農轉城安置到了陽光雅居。人是住進城了,但他更擔心家庭收入來源少了。

就在老曹為生計擔憂時,與陽光雅居僅一橋之隔的重慶仙桃數據谷(下稱仙桃數據谷)陸續有企業入駐。很快,在數據谷上班的員工來到陽光雅居租房子。曹明福一家分配到兩套70平方米、一套40平方米的安置房。他隨后就出租了一套小戶型,每個月有了1300元的穩定收入。

“依托數據谷,小區出租了1300多套房屋。”陽光雅居物業經理鄭歡歡介紹,仙桃數據谷還帶動了安置房小區群眾創業、就業?!昂枚嗉彝ザ加辛藙撌盏拈T路和渠道?!?/p>

有人租房,肯定就會購物。曹明福發現商機,隨即在小區農貿市場承租兩個攤位,專門經營蔬菜,每月能賺5000多元錢。

在陽光雅居,像老曹一樣在農貿市場創業做生意的一共有近40家安置戶,還有不少居民租下小區的門面房辦餐館、開藥房、賣水果等。

“宜居,還要宜業。”渝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轉城群眾不只是要住得下來,更要創業有機會、就業有門路。他表示,在推進農轉城安置小區建設中,渝北在打造小區環境同時,也精心選址,充分考慮依托城市人群挖掘創收渠道,讓他們真正成為居住環境好、收入有保障的城市一族。

樊成良指著客廳的畫說,居住環境好了,家里還得有點文化氛圍。 記者 彭瑜 攝

場鎮添洋房

12月19日,渝北區統景鎮御景雅居。64歲的樊成良吃過午飯,正在小區悠閑散步。室內,老伴在打掃廚房,女兒正在照顧出生不久的孩子。

“鄉下人少清靜?!痹缭?1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樊成良就帶著老伴、女兒和外孫從渝北城區搬到了御景雅居。“都是老鄰居,隨時都能搭上話?!?/p>

樊成良老家在統景鎮勝利村,早些年進城打工用積蓄積在龍頭寺附近購買了一套商品房。隨著年紀大了,他又有了回鄉下養老的念頭。但老家的房子早已破舊,樊成良說,最理想的就是在統景鎮上買一套房子,但手頭的錢還要養老。

統景旅游開發,剛好涉及勝利村。樊成良與鄰居們農轉城安置到了御景雅居。去年12月,樊成良接房,今年5月裝修。疫情來了,一家老小就搬到了御景雅居居住。

“你看像不像洋房?”樊成良家住1樓,陽臺外就是長約5米、寬約兩米的花園。老人特意在陽臺開了道門,徑直可走出去,回頭告訴記者,“養花、曬太陽,舒服得很!”

到目前為止,勝利村有200多戶村民農轉城安置到了御景雅居。勝利村村干部樊紅蘭告訴記者,小區周邊配套的有學校、醫院、農貿市場等,小區內有健身場地、文化長廊、籃球場、車庫等,現在正在修建老年活動中心。

“住上了小洋樓,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樊紅蘭稱,搬到場鎮后,年老的照看孫子,年輕的在城鎮上創業、就業,有的賣蔬菜、有的銷售鋁合金、有的開餐館,有的當上了環衛工人。“大家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p>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