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凈土有道看湘潭丨錳礦:綜合治理,百年老礦蝶變成礦山公園

《凈土有道看湘潭》系列報道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錳礦:綜合治理, 百年老礦蝶變成礦山公園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廖艷霞

仲冬時節,冬陽暖照,沿著依山而建的步道緩行,來到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一幅靜謐絢麗的風光圖盡收眼底,這里是周邊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一旁的雨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一批新能源材料生產企業內,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這里是一個已獲批兩年的省級高新區。

如果不是公園宣傳欄的介紹和治理前后圖片的對比,很難想象,現在礦山公園,之前曾經是烏黑一片、千瘡百孔、廢渣遍野、廢水橫流、污染嚴重的不毛之地。

湘潭錳礦,一個具有百年開采歷史的關閉礦區在一片廢墟上實現完美蝶變,主要得益于綜合治理。

湘潭錳礦地區地處湘潭市北部,是原省屬國有大型企業——湘潭錳礦所在地,素有“百年錳礦、中國錳都”之稱。歷經百年開采,湘潭錳礦一度成為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居住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群眾長期面臨“無路可行、無水可喝、無房可住、無業可就”的窘境,成為長株潭核心區域最落后的地區。

2012年4月,錳礦地區被納入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由此拉開了錳礦地區環境治理的序幕,錳礦地區的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春天。

湘潭錳礦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在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過程中,一方面開展污染治理,清運填埋錳渣,原位封場尾砂并進行生態修復;另一方面,治理地面塌陷、廢石流等地質災害區域,建成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通過綜合治理,錳礦地區千瘡百孔的面貌逐步改善,治理后的土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了最大化。

二、三期治理項目的連續開展,場地平整、地質災害治理、廢渣廢水治理、植樹綠化、環境修復等工作的綜合開展,全面恢復錳礦地區的地質生態環境,實現從“百年錳都”之殤到“生態兩型”之路的蛻變。

通過以示范工程治理為基礎,還撬動了基礎民生建設投入達50億元,有效帶動財政、環保、發改、住建等部門政策資金支持,促進湘錳地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雨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以治理促發展,以發展促轉型,2020年園區成功獲批省級高新區。緊緊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主一特”產業,引進了雨湖產業新城項目、湖南金龍新材、裕能新能源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培育出湖南裕能、湘潭電化、湖南金龍等一批新能源材料生產企業,其中湖南裕能是磷酸鐵鋰出貨量全國第一的頭部企業;湖南金龍是中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產品鏈最齊備的銅再生利用企業之一,年產值50億元以上、年稅收近5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來,雨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切實加大錳礦地區地質災害及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兩型產業引進,成功開創了“以治理促發展,以發展帶治理”的新局面。“百年錳礦、中國錳都”,因生態修復而愈加美麗,因產業發展而愈增活力!

關鍵詞: 綜合治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