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資訊丨智能工廠無人小車送地鐵構件“蒸桑拿”

南京入選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記者實地探訪——

智能工廠無人小車送地鐵構件“蒸桑拿”

南京城建房橋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廠房內,無人駕駛小車運送地鐵盾構鋼筋混凝土模架進入“蒸房”。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何鋼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市婦幼丁家莊院區,機器人在平整地下室地坪。 市婦幼丁家莊院區項目部供圖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何鋼

通訊員 寧建軒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印發的《關于公布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的通知》中,南京等24個城市被列為首批智能建造全國試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建委了解到,我市正按計劃進一步完善試點實施方案。記者當天實地探訪發現,裝配式構件智能工廠內,樓板、樓梯等構件生產高度自動化;樓房施工工地上,裝配式組裝、信息化管理、引入機器人輔助,智能建造已經先行先試。

記者昨天走進六合區馬鞍街道馬集工業園,這里坐落著南京規模最大的裝配式建筑構件生產基地——南京城建房橋裝配式建筑產業園。該項目由南京市城建集團、中鐵十四局集團房橋有限公司共同建設,設計年產能30萬立方米構件,目前一期項目可實現日產量500立方米。

在構件車間里記者看到,弧形地鐵盾構管片鋼筋模架組裝區火花四濺,其余區域主要靠一輛輛無人駕駛的小車在流水線上循環往復接力。小車馱著穿著保護罩的鋼筋模架慢慢前行,先后經過自動灌注混凝土區、轉彎區,進入一排方形格子間,卷簾門自動關閉,開始加熱。“除了綁扎盾構鋼筋模架,其余環節由控制中心進行可視化操控,工人只需輔助即可。”現場相關負責人趙偉向記者介紹,格子間如同桑拿房,裹著混凝土的鋼筋模架在40℃—50℃的“蒸房”里,經過五六個小時的“汗蒸”才可出爐。記者摸著熱乎乎的盾構片,看到上面剛剛被打上的信息,包含地鐵9號線構件生產日期、型號以及每一環的編號。

另外一個車間在生產樓房所需的樓板、墻板和樓梯構件。“依靠工廠化加工構件,樓房施工現場不僅可以減少揚塵干擾,也加快了施工節奏。”趙偉介紹,每一個構件都有二維碼,在施工現場只要掃一掃,便可了解該構件用于哪幢樓、哪一層以及尺寸、強度等數據。

近年來,南京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不斷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促進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南京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等各類政策文件20余份。作為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江蘇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裝配式建筑新開工面積占同期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已達到了45.9%,累計總建筑面積達3510萬平方米,多項指標在全省排在首位。

智能化離不開信息化,2018年開始,我市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推進建筑BIM(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市婦幼保健院丁家莊院區工程是我市智能建造先行先試的一個典型案例。記者在現場看到,該院區3幢建筑已全面封頂,計劃明年上半年竣工。

市婦幼丁家莊院區裝配率超過60%,項目最大的特色是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的BIM應用系統。在BIM信息系統大屏上,可以了解大樓任何一個施工區相關的構件、管線、裝修等參數,甚至可調用監控現場查看。施工總包單位中建八局三公司現場負責人介紹,BIM技術是建筑的數字化模型,綜合了虛擬現實、物聯網等各類信息化技術,可實現系統對每一個構件、管線信息的掌握,管控安全與質量,指導施工。竣工后,系統移交院方,還可用于今后的大樓運維,實現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院區施工過程中還引入建筑機器人。地下室地坪施工,傳統找平需要工人扛著靶子站在混凝土里做,包括反復測量。換機器人上陣,智能測量,先整體刮再細刮,不僅平整度標準,效率也比人工提高了40%左右。

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我市將在培育智能建造產業、建設試點示范工程、打造部品部件智能工廠等八個方面全面開展智能建造試點工作。目標是,到2023至2024年,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引導一批重點項目,推進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集成應用,提高智能建造水平;到2025年末,培育不少于5家龍頭骨干企業,培育智能建造典型示范項目15個以上,重點打造1-2個智能建造項目集聚區,在各類建設工程項目中全面推廣智能建造技術,形成南京特色和可復制經驗。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