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聞】裝配式建筑 看這些城市的成長密碼

本文轉自:株洲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成姣蘭 俞強年

核心

提示

隨著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質量通病等問題的傳統建造方式如浪花消退,以節能環保與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浪潮正騰涌澎湃,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

過去5年,我國裝配式建筑開工建設面積年均增長40%以上。未來3至5年,這一行業將邁入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階段。從2019年起,我市快步入局裝配式建筑產業,產業規模、示范應用成果顯著。站在產業發展風口,我們期待株洲在這一“新賽道上”實現“后發超越”。

本期,我們選取成都、深圳、上海和杭州四座城市,從不同緯度解析“建筑強市”強者恒強的緣由,以期“他山之石”對我們有所借鑒與啟發。

【產業鏈名片】

2019年底,我市正式布局節能環保與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兩年半來,通過建設“一個園區”、培育“多個基地”、引入“一批企業”、打造“一批項目”,節能環保與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逐步成型。目前,產業鏈裝配式混泥土構建生產線設計產能已達30萬立方,鋼結構生產能力超100萬噸,擁有上下游企業625家,國省小巨人4家,2021年,產業總規模279億元。我市成功入選鋼結構裝配式住宅試點城市、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綠色建造試點城市,新增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排名連續兩年全省第一。

1.

成都

精細管理培育

“萬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鏈名片】

“十三五”期間,成都就在全市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全面覆蓋全市新取得建設用地項目,總面積累計突破2億平方米,并形成了天府國際機場綠色片區、新川綠色生態城區等規模化應用成果,245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

今年,該市明確提出: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到8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低于60%,基本建成綠色建筑施工,綠色建筑相關制造業、綠色建筑相關服務業組成的萬億級綠色建筑產業集群。

近年來,“裝配式建筑”是個熱詞。這種全新的建設方式,更加經濟、綠色、智慧、美觀,是建筑方式的轉型,更是建筑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成都,既是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也是四川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試點城市。

自2016年以來,成都市全域范圍房建、市政工程項目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2019年起,該市明確提出自房建項目建筑裝配率全面提升至不低于30%;政府投資的保障房、人才公寓、學校、醫院、辦公樓、停車樓項目提升至不低于50%。從產業鏈培育來講,成都的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蹄疾步穩,建成(在建)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43個,其中建國家級示范基地9個、省級示范基地8個,形成了強大的全產業鏈。

成都的裝配式建筑之所以成為“全國標兵”,得益于精細化管理。2020年,該市根據《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實施意見》要求,就進一步提升成都市建設工程裝配式提出具體要求。

在執行標準上,該市對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礎設施、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房屋建筑工程項目全部執行裝配式建筑要求,單體或平均裝配率不低于40%,其中:政府投資項目,總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項目,居住建筑部分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的混合類項目,單體或平均裝配率不低于50%。各區(市)縣積極推動A級-AAA級裝配式建筑建設。

精細化的管理貫穿整個裝配式建筑的全過程。比如,該市對相應標準作調整時明確:在土地出讓階段,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在建設條件通知書中明確裝配式建筑建設要求;在設計階段,設計單位應編制裝配式建筑設計專篇,施工圖審查機構應實行專項審查;在施工階段,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嚴格落實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有關要求,加強設計變更管理和竣工驗收管理,確保裝配式建筑要求落地落實。

從規劃到執行、從全面到重點,精細化的管理讓綠色建筑施工、綠色建筑相關制造業、綠色建筑相關服務業等每個部分活力充沛。該市信心滿滿提出,到2025年打造出一個萬億級綠色建筑產業集群,其中綠色建筑施工的總產值力爭突破8000億元,綠色建筑相關制造業和綠色建筑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達到2000億元以上。

2.

深圳

創新賦能

競技綠色建筑世界舞臺

【產業鏈名片】

近些年,深圳加快推進環保節能和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最強,全面帶動建設行業全產業鏈向綠色化、工業化、智慧化、國際化方向發展?!笆濉逼陂g,該市孵化培育了萬科集團等13家企業的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29個省級基地及31個市級基地,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數量在大中城市位居第二,成為全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樣本。

深圳迅速從一個邊陲農業縣建設成為一座充滿魅力、活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筑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為進一步提高建筑技術水平和施工效率、提升房屋建筑質量和安全、促進節能減排,該市率先踏上了傳統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環保節能和裝配式建筑。

早在2006年,深圳便成為全國首個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萬科、華陽國際等是早期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一直以來,該市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引領著全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因為敢為人先、勇于創新,深圳的綠色建筑業始終處于“一騎絕塵”地位。首創全國裝配式建筑職稱評審、首開工種化系列產業工人實訓基地、首個裝配式建筑團體標準、首創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登記管理+星級評價”行業自律管理體系……截至2020年,深圳已出臺了15個裝配式建筑相關的政策文件和13部標準;打造了哈工大深圳校區、漢京中心等一批“魯班獎”、國家標準3A級精品項目;孵化培育了35個國家、省、市級產業基地;創設了全國首個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職稱;建成了省內首批7家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

創新的因子活躍在建筑行業的方方面面。深圳將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節能建筑、智能建筑等進行深度融合,增加技術攻關和創新發展投入,構建適合本地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推動裝配式建筑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以裝配式建筑提升綠色建筑的發展水平。比如,探索全國首個城市級能耗管理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建筑的電耗量、冷(熱)耗量進行實時監測,其中電耗量分為照明插座、空調、動力及特殊等四大分項進行監測,通過網絡將采集的各項能耗數據傳輸到數據中心,根據能耗監測平臺對建筑分類分項能耗數據處理、分析及展示,有效控制了工程質量、投資、進度,提升了建筑品質。

如今,引領綠色建筑的“深圳經驗”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復制、推廣,一批本土企業紛紛走出深圳、走向全國,甚至競技世界舞臺:萬科集團在全國65個主要城市的裝配式建筑面積累計突破2億平方米,穩居全國第一;中建科工的鋼結構年產能穩居全國第一,承接項目遍布全球;中集集團用模塊化建筑向全球輸出“中國制造”,在國外已完成100余個酒店、公寓建設項目;華南建材的整體衛浴隨遠洋船舶走遍全世界。

3.

上海

“真金白銀”推進產業標準化引領

【產業名片】

在全國范圍內,上海是最早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城市之一,其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高達86.4%。截至2020年7月,上海土地出讓階段累計落實裝配式建筑面積超過1.2億平方米。目前,該市實現建筑業總產值9236.4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回顧上海裝配式建筑推進工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2010年前的試點探索期,在《上海住宅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計劃》等政策支持下,初步形成了當地住宅產業化的工作框架;2011至2013年的試點推進期,通過行政監管結合市場激勵等手段,在技術積累上取得了突破,住宅產業化水平穩步提高;2014年至今的全面推廣期,覆蓋范圍已由住宅建筑擴大到公共建筑,采用裝配式施工的項目數量出現成倍增長。

經過上述三個階段的探索發展,在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過程中,上海一直主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以實實在在的項目計劃釋放市場需求,大大盤活了市場,促進了產業鏈的繁榮發展。

標準化一直是圍繞著裝配式建筑的一個命題。目前裝配式建筑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低,每個開發商、每棟樓設計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產品大部分是定制,定制則意味著價格高。

對于裝配式建筑部件標準化的問題,上海在通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也下了功夫,初步建立了從裝配式建筑設計、施工安裝、構件生產到竣工驗收全過程的標準規范體系。2015年6月前,《裝配整體式混凝土住宅體系設計規程》《裝配整體式住宅混凝土構件制作、施工及質量驗收規程》等標準和圖集發布,基本滿足了當時裝配式建筑發展需求。2020年4月1日起實施的《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則從全周期對裝配式建筑進行評價,進一步引導正向設計理念,促進了施工效率提升和建設成本合理控制。

為了提高建設綠色建筑的積極性,上海在堅持政策引導的基礎上,通過出臺示范項目專項資金扶持、商品房預售優惠、容積率面積獎勵等政策,鼓勵高預制率項目落地和創新技術應用,充分調動了開發企業的參與熱情。

2014年,上海建立由規劃自然資源、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財政等20余家委(辦、局)組成的“上海市綠色建筑發展聯席會議”,專門協調督導裝配式建筑推進政策制定和工作落地情況。與此同時,以土地源頭控制為抓手,將裝配式建筑建設要求寫入土地出讓合同,以充分保障裝配式項目順利落地。此外,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可實行分層、分階段驗收,新建裝配式商品住宅項目達到一定工程進度即可提前預售。與傳統建造方式的預售政策相比,此舉大幅降低了裝配式建筑開發企業的財務和時間成本,起到了較好的市場激勵作用。

杭州以“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每年組織建設行業高技能人才校園招聘會為企業和學生搭建了“人才供與需的橋梁”,也有力推進了杭州市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培育。

值得一提的是,該市發揮政府引導、院校支撐和企業主體作用,進一步深化政、校、企合作,成立浙江省建筑業現代化產業分院、建筑裝飾產教融合聯盟,繼續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建筑業現代化產業鏈、技能鏈、教育鏈有機銜接,實現技能培訓、實操訓練與現場施工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建筑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其中,杭州市建筑裝飾產教融合聯盟由亞廈集團與杭州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室聯合發起,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浙江工業大學、杭州市建設職業學校、杭州市西湖職業高級中學和浙江亞廈裝飾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成。亞廈集團是全國建筑裝飾行業龍頭企業、首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以“工業化”為核心,投資10多億元,專注研發裝配式內裝全產業鏈。

該聯盟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立足產業鏈和創新鏈,重構人才鏈和教育鏈,系統化地設計產教融合整體解決方案。按照聯盟協議,亞廈集團將與杭州市建設職業學校、杭州市西湖職業高級中學共同打造杭州首個裝配式建筑裝飾教學實訓車間、校企合作共同體,首個裝配式建筑裝飾實驗實訓體驗中心、培訓中心,培養與創新鏈和產業鏈相匹配的人才隊伍。

此外,杭州還組織開展建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做好“最美建設人”“建設工匠”等選樹工作,通過崗位練兵、技能比武等活動,培育更多的建筑工匠,不斷提高工匠知名度、美譽度和傳播力。目前,杭州市產業工人的職業培訓體系已逐步建立,并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產業工人實訓基地。

除了政策紅利,還有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該市連續出臺了針對裝配式建筑項目的規劃獎勵、資金補貼、墻材專項基金減免等政策。例如,對評價等級達到AA的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每平方米補貼60元,達到AAA的每平方米補貼100元;對裝配式建筑外墻采用預制夾心保溫墻體的給予不超過3%的容積率獎勵。

4.

杭州

人才支撐打造現代化“建筑強市”

【產業鏈名片】

杭州是全國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自2017年起,杭州主城區招拍掛出讓的宅地大多要求100%落實裝配式建筑。杭州市建委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十三五”期間,杭州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增長至31%。目前,該市已基本形成集開發、設計、生產、施工為一體的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2021年,該市建筑業總產值5574.57億元,同比增長13.2%,總產值位列全省第一。

建筑業是杭州的傳統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近年來,杭州不斷創新惠企減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有力推動建筑業不斷轉型升級,實現了產業規模和質量的有效提升。

今年年初,杭州出臺和實施《關于促進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問題為導向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建筑業市場體系,提升杭州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建造方式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

任何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標準,都要靠人才支撐。裝配式建筑從設計、生產到施工組裝,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建造方式,培養新型的人才隊伍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意見》中提到,將進一步強化人才支撐,加速促進杭州由“建筑業大市”向“建筑業強市”邁進。

一直以來,杭州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建立裝配式產業工人培訓基地,編制發布裝配式系列工種職業水平評價標準、出版系列培訓教材、組織開展各工種職業水平評價,都是對人才平臺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 裝配式建筑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