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數字警務室 科技賦能“照亮”鄉村平安路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如何適應現代警務模式,牽動警力下沉鄉村?如何提升科技支撐,賦能警力指向更加精準?如何有效治理鄉村交通違法,暢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2022年,銀川市公安局黨委在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中,打造“鄉村公路”上的數字警務室,通過前置性的配套警務模式變革,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助力鄉村振興。

“卡點警力注意,有涉嫌超載的面包車向你方向駛去,請注意查控……”3月25日凌晨4時30分,麗景街和長城路交叉口,憑借精準的信息制導,銀川市公安局交警分局興慶區二大隊永通中隊負責人馬明帶領大隊民警,成功查處一起面包車超載的違法行為,將事故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

不同于以往的交通違法行為治理,這次成功預警,讓民警的精準設卡,走在了事故隱患爆發前。而在馬明看來,這樣的變化源自銀川公安打造的鄉村公路數字警務室。

近年來,銀川公安堅持以公安“大數據”戰略為牽引,深入推進警務機制、勤務模式改革,搶抓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有利機遇,構建以“圈層查控、單元防控、要素管控”為“四梁八柱”,以銀川公安“大數據”中心為“神經中樞”,以社區警務綜治中心、街面警務站、鄉村道路數據警務室為“延伸觸角”的治安防控體系,牽動傳統警務機制向主動警務、智能警務、精準警務、可視警務的轉變。

據統計,自2022年3月,數字警務室運行以來,轄區農村道路交通事故下降15%、化解各類交通事故矛盾糾紛130余起,為群眾累計提供應急服務260余次,實現讓科技賦能,“照亮”鄉村平安路。

2021年,著眼助力鄉村振興,銀川公安聚焦農用車載人、鄉村道路超載等違法行為、事故隱患,打造6個鄉村道路數字警務室,入駐交警中隊,接入轄區路面監控、數據分析、模塊運用等平臺,下放資源權限,實現指揮、調度、分析、勤務的一體前置,將事故隱患化解在發生前,助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

用交警分局科技設施科科長穆曉鐸的話說:“數字警務室讓工作由被動變主動,數據賦能更高效。”

堅持問題導向,銀川公安深度研究,選址永通公路、良田鎮和四十里店等6個“減量控大”重點區域,打造“扼守”鄉村道路的數字警務室,在數據分析、精準用警基礎上,完善交警中隊入駐的配套運行模式,縮短接處警的物理距離,提升處置速度、態度和群眾滿意度。

“警情還沒反饋到指揮中心,事故已經處理完了!”24日16時,金鳳區良田鎮商業街發生一起機動車通過無信號燈路口未讓右側來車先行的交通事故,剛好被正在巡邏的銀川交警金鳳區二大隊良田中隊民警碰了個正著,固定證據、認定責任,向當事雙方講明法律法規,運用“交管12123”APP網上處置,不到十分鐘,事故處理完畢,回到離現場不到一公里的良田數字警務室反饋警情時,尚濤才發現該警情還沒反饋到分局指揮中心。

“過去接警,從位于寧安大街與盈南巷的大隊出發,到達良田鎮,至少需要30分鐘,處警速度慢不說,還容易引起事故雙方矛盾,影響群眾滿意度。現在,駐扎在良田數字警務室,就近接處警,快速化解因事故引起的矛盾,群眾滿意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隨之提升。”中隊長尚濤介紹。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開展精準的法治宣傳是重點、也是難點。“過去,離農村遠,除了接處警,接觸群眾的機會少,專門組織、逢集市開展法治宣傳,針對性不強。”馬明介紹,自從有了數字警務室,情況有了很大改變。

很多群眾看見家門口建起了警務室,農閑時,抬腿就進來,詢問民警駕駛執照怎么考、車輛如何入戶、違章了如何處理等問題,民警在個別答復的基礎上,也更加了解農村農民的需求,在“千警進萬家”走訪中,有針對性的開展田間、地頭和入戶宣傳,用群眾聽得懂的話說理執法,把治理孕于服務、以服務促治理。“現在農村駕駛摩托車不帶頭盔、不掛牌照、農用車載人的現象能下降約30%”在馬明看來,這樣面對面的宣傳教育效果更直接。

說到這,馬明還講起一個故事。3月初的一天下午,正直沙塵天氣,永固村路邊公交站臺,70多歲的王阿姨等公交車準備去掌政鎮的新房子看看,被風吹的直打哆嗦。了解情況的馬明二話沒說,用車把王阿姨送到了掌政鎮。

幫司機修理拋錨的貨車、送生病的孩子就醫、迷路的老人回家……在馬明記憶中,自從駐扎數字警務室,像這樣的故事就有很多,也正是無數這樣的小事拉近了警民關系,讓村民們更加了解公安工作、更加支持公安工作。(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關鍵詞: 寧夏銀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