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這一年|賀云翱委員:努力將學術研究與履職盡責有機結合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交匯點訊 在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第五個年頭,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盡責步履絲毫不停。去年暑假,他帶團隊赴新疆調研文化潤疆工程;去年國慶節,他的身影出現在如東國清寺遺址和鹽城串場河一線;今年元旦,他再赴如皋古通揚運河調研;剛過去的春節,他在儀征和寶應考察古邗溝,開啟古射陽城遺址考古之旅。

扎實的調研、多年的積累,這是賀云翱最重要的“上會裝備”。履職以來,他平均每年帶上會的提案多達20多件,不少意見建議被吸納并落實到國家決策、發展規劃或部門工作中。去年全國兩會,他與4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于建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提案,今年1月初,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這些踩準時代步點的“爆款”提案背后,是用腳力抵達、傾注心血與智慧的結果。從“象牙塔”走上全國兩會這個最高規格的參政議政平臺,賀云翱努力將學術研究與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盡責有機結合。為讓地下文物保護和地上開發建設這對“水火不容”的冤家“握手言和”,從事考古研究40多年的賀云翱深入全國多地調研,在工地調研時甚至被包工頭趕出工地。2018年全國兩會,他創造性地提出土地出讓前進行考古勘探發掘以確保文物安全的建議,引起社會廣泛重視,這一提議很快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的支持,并在隨后出臺的相關文件、法規中得到落實。

“提案交辦并不等于‘委員作業’寫完了,還要對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調研,只要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就要一直提下去。”考古前置被確定為土地開發的法定程序后,今年賀云翱將目光從立法轉向執法層面。通過全國多地調研、座談,他發現少數地方存在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圍繞如何加強執法他將繼續提建議。

從理論研究到社會實踐,賀云翱的一大收獲就是視野更加廣闊、考慮問題更有包容性,“更多會立足中國現實,注重提案建議的整體性、戰略性、可行性”。比如,繼去年提交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提案后,就如何建好國家文化公園,他先后赴重慶、南京、安慶、南通等地開展調研,思考如何將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好地結合起來。

眼下,賀云翱正忙著對提案進行最后修改。他的提案大多歷經“千錘百煉”,調查研究、縝密分析、深入思考后,再從標題立意到內容細節,逐字逐句修改,字斟句酌打磨。他笑言,調研、寫提案“耽誤”自己做學術、搞研究。“但作為一名學者,能為人民代言,為國計民生提供參考、智慧,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敏

關鍵詞: 委員 有機結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