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共同把脈深圳都市圈建設,加快推動政務服務“跨城通辦”

本文轉自:深圳特區報

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五市經濟總量占廣東的四成,剛剛啟航的深圳都市圈備受各界關注。

深圳都市圈如何提質提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現代化和創新型都市圈?正在召開的廣東省兩會上,在深省人大代表、住深省政協委員共同把脈。

以深圳為核心建立都市圈軌道網絡

都市圈建設,交通要先行。省政協委員曲建認為,當前深圳都市圈建設還在初步階段,當務之急就是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互聯互通,加快城際軌道建設,完善都市圈各市間聯系,構建1小時交通圈,形成契合經濟社會發展特征的都市圈軌道服務格局。

他建議,構建以深圳為核心,東莞、惠州、深汕合作區為重要支點的都市圈軌道服務網絡。加快深圳機場至大亞灣城際、深惠城際、大鵬支線建設,滿足跨組團長距離出行需求。開展深莞增城際、廣深中軸城際(常龍城際)、塘廈至龍崗城際等規劃研究,服務區域創新要素便捷流通。

同時,加強深莞惠間邊界地區路網銜接,完善邊界道路規劃布局,深化龍觀快速北延、南光快速北延、鹽龍大道北延等跨市高快速路項目規劃研究,構建更加暢達的跨市路網體系。

加強重點科創區域協同互動

省人大代表韓俊認為,當前深圳都市圈各市產業和創新協同發展深度不足,產業鏈分工體系尚未健全,需要從兩方面著力。

其一, 依托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加強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都市圈內重點科技創新區域協同互動,積極推動創新要素流動,共同提升區域創新能級,協同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其二,推動提升都市圈跨區域產業鏈協作水平,加強各市產業分工合作和產業鏈協同共建,推動以市場化方式建立“研發、小試、中試、規模化生產”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發展,共同提升區域產業規模和質量。

曲建認為,都市圈內城市要產業優勢互補,就要突破行政壁壘,探索投資建設成本分擔、GDP和稅收等利益共享機制,激發城市群合作動力。

加強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共享

工作在深圳,居住在東莞惠州已成為許多市民的選擇。但是,因為跨市人口流動所需的教育、醫療、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短板,周邊城市支撐服務中心城市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給市民的跨城生活帶來不便。

不少代表認為,深圳都市圈要從區域合作到深度同城化,加快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是關鍵。這需要進一步完善深圳都市圈一體化推進協調機制,研究城市間公共服務合作供給的內容、方式、投入和分配體制和利益補償機制等,加強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共享,探索建設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區。

韓俊建議,推動都市圈政務服務跨城通辦,加強政務服務數據分享,共同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創新服務方式,實現企業和市民跨市異地政務服務高效通辦,在交通、戶籍、民政等方面實現數據信息互通共享,持續提升“跨城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和覆蓋城市數量。

打造都市圈跨江發展軸

都市圈的建設不止于“圈內”。曲建建議,緊抓深圳前海合作區擴容和深中通道即將通車戰略機遇,加強與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都市圈跨江發展軸。以前海為核心引擎,聯動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研究謀劃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在他看來,深圳都市圈內外聯動發展,可以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制造業優勢互補,加強珠江口東岸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與珠江口西岸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的聯動;推動前海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放聯動,協力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支持香港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區域發展一體化水平,打造跨區域協同合作先行示范樣板。

(原標題《代表委員共同把脈深圳都市圈建設 加快推動政務服務“跨城通辦”》)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舒瑜 周元春 楊麗萍 徐興東)

關鍵詞: 深圳 政務 委員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