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深耕改革創新試驗田


(資料圖)

□ 本報記者 張建軍

在深圳前海合作區港口,數十座無人的純電驅動岸吊、場吊長臂舞動,自動駕駛的集裝箱卡車穿梭往返;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一輛輛滿載貨物的粵港澳跨境貨車駛入,經“一站式”系統高效驗放,幾分鐘后便順利通關、駛往港澳……從荒野灘涂到高樓林立,從人煙稀少到投資熱土,從偏居一隅的郊區到改革創新的“試驗田”,8年時間,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績斐然。

20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南沙掛牌,涵蓋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新區三大片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立足面向港澳臺深度融合。去年,廣東省政府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惠州、汕尾、東莞、中山、陽江、湛江、茂名13個地市設立聯動發展區。通過與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把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自主實踐的創新成果復制推廣至更大空間。聯動發展區一年多來,已實施62項改革創新經驗,探索117項制度創新事項,落地60個產業協同項目,聯動發展區建設初步打開局面。

今年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設立十周年,也是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八周年。“8年來,廣東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充分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創新‘試驗田’、高水平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平臺作用。”廣東省商務廳廳長、自貿辦主任張勁松介紹,到今年6月份,廣東自貿試驗區已累計形成696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216項改革創新經驗,發布301個制度創新案例。

“汽車、人工智能、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現代金融、專業服務業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冷泉生態系統國家大科學裝置等一批創新平臺落地。”張勁松介紹,廣東自貿試驗區正著力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1萬億元。

廣東自貿試驗區不僅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制度創新的高地。在企業準入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實施全國最短外資負面清單和全國首創商事登記注冊制。在外貿進出口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打造高效便利的大通關體系,平均通關時間縮減80%。近3年,廣東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連續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和5000億元,年均增長超25%。去年,集裝箱吞吐量超過32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近5億噸。

在金融開放創新上,廣東自貿試驗區打造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資金池、跨境資產轉讓、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等投融資改革試點,建立自由貿易(FT)賬戶體系。截至2022年,累計新增金融機構5.5萬家,其中持牌金融機構245家;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結算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占全省的七分之一,累計辦理FT賬戶資金業務超2萬億元。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并上市工業硅期貨品種,南沙成為華南融資租賃中心,累計交付飛機244架、船舶93艘。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依托自貿試驗區開展壓力測試,深化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領域改革。”張勁松表示。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