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能源中國—青年菁英記者計劃”結業儀式在京舉行

中新網9月9日電 由中國新聞社、能源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二期“能源中國—青年菁英記者計劃”結業儀式8日在北京舉行。


(資料圖)

9月8日,第二期“能源中國—青年菁英記者計劃”結業儀式在京舉行。記者 賈天勇 攝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我國氣候治理進程進入“快車道”,氣候目標與經濟發展協同、能源結構轉型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雙碳”涉及跨領域新知識、新政策、新技術,專業性較強,對媒體工作者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期“能源中國—青年菁英記者計劃”于7月19日在北京開營,致力于成為媒體記者氣候能源報道過程中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助力記者們更好地記錄時代,引導討論思考,講好以低碳促發展的新增長故事。

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來自宏觀經濟、氣候與能源專業領域的11位專家,與媒體學員們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其間還開展了實地調研,組織學員們探訪全球最大裝機容量水光互補發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發電站以及全球最大裝機容量光伏發電園區——青海海南州光伏產業園區。

在當天舉行的結業儀式上,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任荊卉和中國新聞社經濟部副主任王恩博分別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

荊卉在致辭中表示,菁英計劃正越來越成為氣候能源媒體記者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學員們積極解讀能源政策、盤點實踐案例、探討低碳轉型如何帶動社會經濟的協同發展、在報道更廣泛話題時戴上氣候變化的思考帽,從而讓氣候低碳傳播更加跨界。這些有益的嘗試都將助力營造低碳能源轉型的更大共識、促進關于解決方案的社會討論,為雙碳目標的推進貢獻媒體的力量。

王恩博在致辭時表示,“雙碳”領域、能源領域報道對記者的專業性要求非常高,我們亟須一批專家型記者、菁英型記者。一方面,要在專業的前提下向普通民眾把事情講明白、講通俗,創造實現“雙碳”目標的良好輿論氛圍,讓國策與民意共振;另一方面,要在專業的基礎上激勵敘事與報道創新,在國際國內、傳統及新媒體平臺上,更好地講述中國高質量發展故事。經過這次專業水平極高的學習,相信大家離這個目標都更近了一步。

作為本期講師代表,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飛躍。這樣一個偉大的社會轉折,必然要求媒體記者以科學、理性的思維和邏輯正確引導國民認知,推動形成社會共識。希望學員們能夠在今后的能源報道中不斷梳理邏輯、掌握規律、講好故事,把科學、理性的信息和觀點傳達給更多的人。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作為講師代表在第二期“能源中國—青年菁英記者計劃”結業儀式上發言。記者 賈天勇 攝

本期學員代表36氪雙碳與ESG欄目(36碳)內容作者呂雅寧說,對于媒體人來說,氣候傳播不僅是一項職責,更是一種使命。能源、氣候領域的傳播不僅僅是簡單地傳達信息,更是將復雜的科學事實變成讓人容易理解、引發共鳴的故事和具備可行性的行動指南。未來我將積極參與氣候傳播,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致力引發更多人對于社會對能源轉型、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

36氪雙碳與ESG欄目(36碳)內容作者呂雅寧作為學員代表在第二期“能源中國—青年菁英記者計劃”結業儀式上發言。記者 賈天勇 攝

結業儀式最后,鄒驥、荊卉、王恩博向15位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