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人壽:以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醫療健康高質量發展

剪輯、拍攝:李佳穎


(資料圖片)

今年初,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召開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提出把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作為工作主題。會上提到,要把握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研究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措施,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

“讓城鎮大醫院充沛的醫療資源、資費下沉到偏遠地區,讓廣大農村群眾能夠獲得優質醫療資源,這非常重要。”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寇秋野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塊,前海人壽落戶廣州市增城區,能夠彌補當地醫療資源的薄弱,以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下沉推動醫療健康高質量發展。

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寇秋野。李佳穎 攝

記者:您在2008年作為學科帶頭人創建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重癥醫學科,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個科室取得的成績?

寇秋野:關于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重癥醫學科的成績,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2008年時,我與幾位同事一起創立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重癥醫學科;第二,在我離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時,這個科室的專業水平和在業內的影響力,可以排到廣東省前二十名;第三,由于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以胃腸肛門外科見長,因此我們的重癥醫學科也將重癥胰腺炎、嚴重腹腔感染等方面的治療作為發展方向。

記者:能否分享一下您在從業上遇到的一些讓您記憶深刻的事?

寇秋野:從病例上來說,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些很難救治的病人,能夠在我們治療的過程中一天比一天好,直到能成功出院。通過成功救治患者所產生的幸福感,足以讓我記憶深刻。

另外,救治病人不僅關乎技術問題,還關乎方方面面。比如對于經濟條件捉襟見肘的病人,用最少的錢、最少的代價去挽救他,也算是作為醫生的真本事。

記者:2023年是改革開放 45 周年,您作為醫療發展中的重要踐行者之一,請為我們講講行業變化。

寇秋野:首先,45年來,醫療水平方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小時候,接觸到的醫生都是村里的“赤腳醫生”,這與現在的醫療水平不可同日而語。

舉一個例子,如今的外科學有了“微創化”技術,過去要開刀做手術的病,現在只需要在肚子上打幾個小洞就可以解決。除了“微創化”外,原來存在的許多手術禁忌癥,如今大部分都可以跨越了,這與重癥醫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其次,在醫療支持方面也有了許多創新手段。比如做好營養治療,會對病人的愈后產生積極影響;做好治療前端的預防宣傳,就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做好治療后端的身心康復療愈,也會給病人很大的支撐。

此外,這些年來,我國在醫療領域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原來的醫院大部分為公立,私立醫院很少,隨著醫療市場化的推進,私立醫院增多,帶來的結果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民營資本的進入能給國家財政提供有力的支持,弊端則在于一些私立醫院的發展過于追求利潤,忽視了公益性。我認為,無論是什么形式的醫院,都應該把病人的治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您怎么理解?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塊,您認為目前灣區醫療資源配置如何?

寇秋野:我認為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下沉很有必要。讓城鎮大醫院充沛的醫療資源、資費下沉到偏遠地區,讓廣大農村群眾能夠獲得優質醫療資源,非常重要。

醫聯體的建設就是國家的應對舉措,讓城鎮高水平的大醫院給予基層醫院技術上的幫扶,讓有經驗、有技術的醫生能多點執業,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從醫院層面考慮,應該鼓勵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力量進入醫療領域,并且鼓勵這些私立醫院往公立醫院相對缺乏的基層走,這也是一種讓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的好辦法。

記者:近年來,國家積極鼓勵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請您分享險資辦醫趨勢和國內的成功經驗。對于中國未來醫療發展,您有怎樣的期待?

寇秋野:從長期來看,社會力量辦醫是趨勢,也是必然的過程,因為醫療投入非常巨大,如果完全由政府來承擔,會造成一定負擔。同時,對社會力量辦醫建立規范化管理,對其進行有力監督,也非常有必要。

另一方面,近幾年,險資進入醫療領域,并成為民營資本辦醫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與險資跟醫療之間的關系有關。對于來醫院看病的患者來說,他的醫療費用未來可能會由險資來買單,如果醫療效果好,患者順利康復,不需要用到這筆保險,那么險資就可以成為醫院省下來的一筆費用。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