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薦讀丨史宏達:起錨!向大海要“動能”!


(資料圖)

這個假期,對于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史宏達來說是忙碌的,但是意義非凡。

4月29日,早晨6點,史宏達從家出發,驅車趕往80公里之外的胡家山碼頭;7點半與施工船舶及工地人員開始準備工作;12點起錨出港,前往齋堂島海域預定試驗地;下午4點半,施工窗口如期而至,開始平臺安裝。經過2個小時的位置調整,一座身高40米、支座占地約1200平方米的鋼制單樁立柱式平臺穩穩坐落海床。這一刻,史宏達舒了口氣:“等了8年,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時刻。”

“通過海洋能點亮海島居民的生活”

這座“鋼鐵巨人”是海洋能試驗場的綜合測試平臺,用于搭載潮流能、波浪能裝置,檢驗裝置獲能能力,對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安裝在平臺上的設備能獲取多少海洋能?我們可以通過自主研發的環境條件與電力檢測系統實時監測。”說著,史宏達打開遠程操作系統頁面,上面顯示著平臺升降、電力輸出等相關數據。

海洋能是清潔、可再生資源,倘若能充分開發利用,將大大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史宏達說,開發海洋能,對于保證海島供電用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由于面積狹窄、負荷有限、輸電遙遠,為島嶼鋪設海纜經濟成本高昂,供電一直是制約偏遠海島發展的難題。“我國擁有近7000個海島,通過海洋能點亮海島居民的生活,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此,史宏達帶領團隊踏上漫漫求索之路。經過持續攻關,團隊成功解決了能量捕獲、轉換等一系列關鍵問題,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包括波浪與潮流能高效發電、多能互補智能電源等裝置與技術,攻破了“小浪無功、緩流低效、出力不均”等“卡脖子”難題。今年,史宏達榮獲“山東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用綠色能源點亮藍色海洋”

“為什么選在了齋堂島海域?”面對記者的提問,史宏達說,因為這里是很具代表性的海域。“2014年,經過勘查,我們發現這里同時蘊藏波浪能與潮流能,是開展試驗性研發的最佳選擇。2015年,基于齋堂島地質、地形等自然條件,我們開始結構設計與改造等工作。海洋能測試平臺是定制件,只能用于我們選定的試驗場域。其間遇到了許多挑戰與挫折,但我們迎難而上、持之以恒,最終圓夢。”

起錨、慢慢駛離,史宏達團隊進港上岸時,已是晚上8點。“測試平臺安裝要選在無風無浪無涌的時段。當天是西北風轉西南風,轉風窗口期,風力減弱至無,僅有二三個小時。時間雖短,但我們作了充足準備。事實證明,辛苦沒有白費。”史宏達說,開展自然研究,靠天更靠人。

“我們現在提倡海能海用,就近取能。大自然給予的恩賜,我們要好好愛護、合理開發。”史宏達說,“用綠色能源點亮藍色海洋,我們一直在路上。”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