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微資訊!江蘇南京:弘揚勞模精神 激發創新活力

“五一”前夕,他們被命名為第五批“江蘇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

弘揚勞模精神 激發創新活力


(資料圖)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

又是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

今年“五一”前夕,陳建余勞模創新工作室、高云勇勞模創新工作室、魏治國勞模創新工作室等被命名為第五批“江蘇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這個“五一”,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勞模創新工作室,認識立足崗位奉獻的他們。今天,致敬你和每一位勞動者。

陳建余勞模創新工作室:線上開展實操技術培訓

陳建余正在進行焊接工作。 受訪者供圖

工作室檔案: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陳建余勞模創新工作室是以“全國勞動模范”陳建余命名的工作室,創建于2017年,目前有32名成員。工作室以焊接、施工工藝技術為研究核心,攻關石油化工儲罐、球罐、長輸管道等施工業務技術與創新活動。先后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4項,獲得省部級工法6項,企業級工法22項,其中,球罐全位置自動焊接技術的開發應用,填補了國內球罐自動焊接技術的空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周五晚上7點,我們組織技術小組討論會,主要討論鎮海二期壓力罐區球罐焊接工藝評定、焊接工藝規程以及焊接注意事項。”日前,工作室群里發布了一條信息,要求參加人員全程打開視頻和音頻。

第二天,有關人員就在各地開始了線上技術培訓。通過視頻會議,大家在各自的項目上,進行相關的焊接操作,邊操作邊交流,遇到問題大家就一起探討解決。

“由于大家都在全國各地的項目上工作,我們經常會以這種方式,進行技術指導,效果也比較好。”陳建余勞模創新工作室副主任王志芳說。工作室非常注重創新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針對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現場在哪里,創新就進行到哪里。

工作室每月還會召開一次會議,謀劃布置當月的創新工作,研究解決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每季度對創新團隊成員組織一次培訓,不斷更新知識。

學習永不停止,這是陳建余對工作室每個人提出的要求。工作室近期規劃是要做好“球罐全位置熔化極機動焊接工藝研發”成果轉化工作,“長輸管道組合自動焊接技術研究”“小型儲罐倒裝埋弧自動焊接技術”等課題的運行,達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節省施工成本、確保質量安全的目的。

陳建余一直工作在生產一線,先后參與創新多項安裝焊接工藝。他的身上始終凝結著“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偉大勞動精神。從他身上展現的勞模精神,也影響著工作室的所有人。

“陳建余常說,‘我是一名農民工,要想成為一名有用的技術工人,沒有捷徑,就是多學習,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王志芳說。

近年來,工作室通過技術研發、施工工法創新、群眾性職工創新創效活動、技術專利申請等工作的開展,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工人先鋒號”“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青年文明號”等。

高云勇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

高云勇正在研發衛星通信技術設備。 通訊員 徐方盛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工作室檔案:

南京中網衛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高云勇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于2016年,截至2021年累計申請專利70項,其中發明專利26件,實用新型38件,外觀專利8件,并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勵,為企業科技創新和南京衛星通信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高云勇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引領下,公司先后涌現出1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創新產品成果5項,專利6個。

墻上掛著“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紅色橫幅;一本本紅色榮譽證書、一項項專利發明成果、一個個金色獎杯獎章,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壁柜里;創新成果展示柜上有序擺放著各式衛星通信設備……

這是走進高云勇勞模創新工作室時進入眼簾的景象。

高云勇勞模創新工作室是南京推動創新工作室建設的一個縮影——工作室是一個“無邊界”的團隊,成員來自技術、營銷、財務等多個部門。在這個工作室,7年來,成員們思維火花碰撞不斷,孵化出多項創新成果。

“創新工作十分重要,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職工,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工作室帶頭人高云勇說,公司制定了創新工作室管理和獎勵規定,明確職工根據創新成果在公司平臺創業時,七成股權歸職工創新團隊。

高云勇被同事們稱為“創新達人”。多年來,他積極鉆研衛星通信技術,累計申請專利70余件,成立“虹云質量攻關小組”,影響和帶動10多個同事參與技術創新,攻克產品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從以前一個人的創新到帶領團隊創新,高云勇始終用熱愛和專注對待自己的事業,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

高云勇還組織和推動員工成立1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并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公司上下形成群眾性創新熱潮。“公司12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推出的產品已累計創收超過千萬元,這樣的成果真是意想不到。”高云勇說,創建職工創新工作室是公司2019年產改的試點舉措之一,所有崗位都可以申請創新工作室。

高云勇分享了一個團隊協作創新、打破壁壘、碰撞出思維火花的故事。

該公司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龐華和客戶商談時,發現紅外體溫測量效率低,開始思考能否結合公司的無線通信技術加快篩查和數據傳輸速度。隨后成立工作室,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推出“SPACENET衛星/5G遠程紅外體溫篩查系統”,實現了防疫現場檢測、數據衛星傳送、控制指揮中心后臺決策一體化,創造收益70多萬元。“原來研發和銷售之間存在信息差,以項目為核心成立工作室后,市場和研發能更有力地結合起來。”高云勇感慨道。

魏治國勞模創新工作室:“傳幫帶”夯實人才隊伍

魏治國與工作室成員開展交流研討。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余夢迪 攝

工作室檔案:

航空工業宏光空降裝備有限公司魏治國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于2010年,集公司研發、工藝、生產等部門的技術骨干為主要成員,結合型號研制、技術攻關、創新創效為主要工作,打造公司自研發到制造全產業鏈直通車。工作室圍繞科研重點型號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勞模先進的引領作用,發揮工匠能手的傳幫帶作用,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發揮黨員突擊隊的戰斗堡壘作用,著力解決研發和生產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難點問題。目前,工作室共有15人,累計取得了創新成果80余項。

“五一”期間,當人們休假時,有一群人仍然堅守崗位圍繞技術瓶頸開展攻堅,他們就是“魏治國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們。

這些年,工作室積極參與空降空投領域中的重點型號、重點機型的配套項目,承擔關重零件的首件試制工作和首件確認工作,參與科研某型航空裝備中的泵體試制工作,為裝備通用化配套,快速實現戰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魏治國是工作室帶頭人,進廠時是普通銑工,僅用3年的時間,他就熟練掌握了各型銑床、刨床、滾絲機的操作,成為機械加工分廠最年輕的班組長。

魏治國在工作中愛鉆研,經常通過做些小工裝、小革新來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批產質量,破解瓶頸難題。公司工會發現了他的這項特長,2010年在機加分廠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當時的工作室集中分廠9名機械加工和數控加工的業務骨干,組成了一支敢想敢干、動手能力強的“精益創新”團隊,并提出“1>9”的創新工作理念,以1人帶動9人。

有了創新工作室,魏治國鉆研技術的勁頭更足了,他帶領創新團隊探討創新課題開展技術攻關,著力解決生產中的瓶頸問題。

“個人的技術很重要,但團隊的力量更不容小覷。”魏治國說。為了做好“傳幫帶”夯實人才隊伍,工作室在公司工會的領導下積極參與“師徒結對”活動,近三年來,共有24對師徒結對成功,為公司的快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工作室還有很多自主創新類項目,比如,小件空投自動脫鎖機構。“公司空降空投試放站在某次外場試驗時發現,小件空投的傘系統在風力達到三級以上時,會拖拽空投下來的裝備以5m/s的速度快速移動,不僅裝備無法在第一時間形成戰斗力,情況嚴重則會影響行動的成敗。”公司空降空投研究所提出了針對該型裝備增加自動脫鎖機構,空降空投試放站第一時間聯系了魏治國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公司研發部門、創新團隊和試放站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下,該型自主研制的自動脫鎖機構目前已完成原理樣件試制,進入了小批量生產試驗論證階段。

扎根生產一線,投身技術攻關,助力企業科技創新有他們的一份力量,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版權聲明

1、本文為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報網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本網站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