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和為貴”解紛平臺


(資料圖)

?李營法庭

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和為貴”解紛平臺

任城區人民法院李營法庭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將儒家文化的“和為貴”理念引入法院審判執行工作全過程,引導當事人和諧化解矛盾糾紛,將司法人文關懷送到群眾身邊,為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提供了優質司法服務和保障。

堅持“和為貴”理念,優化訴訟服務水平。將儒家傳統思想中的“和為貴”理念納入法庭工作全程,在法庭的文化長廊懸掛印有“和為貴”等勸和詞句宣傳展板,在訴訟服務中心的休息等候區配置等候座椅、書寫臺等便民設施,專門開辟了特殊群體快立、快審、快結的綠色通道,不斷健全網上立案、郵寄立案、巡回立案等多渠道自主立案模式,切實讓群眾少跑腿、減訴累。法庭還建立了全程導訴和首問負責機制,運用“四心工作法”對來庭群眾開展訴訟咨詢、引導訴訟等服務。去年以來,該庭共開展訴訟咨詢500余人次。

健全“和為貴”平臺,織密訴前解紛網絡。法庭不斷深化“和為貴”服務,建立便民服務承諾機制,公開工作人員主要責任和聯系方式,印制發放“便民聯系卡”,依托12368訴訟服務熱線,搭建法官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去年以來,共開展訴前咨詢160人次,引導群眾理性選擇糾紛化解渠道78人次。他們將訴前糾紛導入“網格”社會治理體系,對接轄區2個街道、117個社區村的“和為貴”中心,由街道、社區、行業調解組織先行化解,實行法官聯系社區指導調解制度,每周到街道、社區“和為貴”調解室,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網格員在協助送達、促成案件和解方面的作用,建立非訴訟糾紛化解工作網絡,實現村居全覆蓋。去年以來,共開展社區指導調解工作23次,網格員協助調解35件。

打造“和為貴”調解室,高效便捷定分止爭。建立“和為貴”調解室,取消了高高的審判臺,代之以橢圓形桌子,調解主持人、調解當事人代替了審判長和原告、被告,水杯代替了法槌,視頻宣傳播放代替了證據展示,以營造輕松的交流氛圍。綜合運用儒家經典文化對當事人進行“情、理、法”的教育,適時邀請當地人民調解員、居委主任和當事人信服的親屬參與調解,使當事人在調解中心悅誠服地達成調解協議,最大限度地在溫馨和諧環境下推進案件和諧化解。“我是第一次到法院來,都說法院高大威嚴,我卻在法庭里和兒子一起說道說道,既不傷和氣,又解決問題,這里不像打官司的地方。”年逾八旬的張老太因為兒子不盡贍養義務將其告上法庭,法官在“和為貴”調解室里,讓雙方坐在一起,先給他們播放了一段兒子為母親洗腳的視頻,在觀看過程中,兒子就低下了頭,隨后法官將張老太的手交到兒子手中,調解時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沒有了。在法官的調解下,兒子當場承認了錯誤,張老太也原諒了他,雙方很快達成調解協議。去年以來,共調解案件980件,調解率69%,所調解案件無一上訪,無一矛盾激化。

延伸“和為貴”服務,推進案結事了人和。法庭將“和為貴”工作理念延伸至審執工作末端,推進智能回訪、面談回訪、電話回訪等判后回訪方式,引導當事人服判息訴、案結事了。去年以來,共開展判后答疑670件,化解率62 %。增強服務基層發展的主動性、精準性,定期選取民生案件,巡回審理到社區,使矛盾糾紛不出社區就得以有效化解。去年以來,共開展巡回審判4件,批量化解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案件80余件。法庭還廣泛開展法律“六進”等活動,大力弘揚儒家思想特有的詩禮家風、和諧村風、文明民風,促進村居向“少訟少訪”“無訟無訪”轉變。

記者 曹夢溪 通訊員 袁鵬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