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鴨當“紅娘” 蓮藕走親戚 襄陽宜城跨區域黨建“手牽手”牽出“新機遇”

春風拂面綻新綠,植樹添綠正當時。3月25日,宜城市鄭集鎮潘河村迎來了南漳的“親戚”,周灣村向潘河村捐贈近千株優質皂角樹苗并提供技術指導。兩村村民一起揮鍬鏟土、填坑扶苗。大家相互搭檔,有的扶樹苗,有的鏟土,有的澆水,有的壓實土層,分工協作,相互配合。一株株來自南漳的皂角樹將在宜城這片土地上扎根、成長。

兩村結親戚 都有“新機遇”在衛星地圖上, 宜城市和南漳縣一衣帶水,2022年兩地結為“兄弟縣市”, 簽訂了深化區域合作共建區域公用品牌的框架協議。隨后,兩地的鎮村聯系更加頻繁了。宜城市委倡導各基層黨支部巧用“跨區域黨建手牽手”的金鑰匙,主動向毗鄰地區拋出橄欖枝牽起“千里姻緣”,和具有合作基礎的基層黨組織攜手探索建立“黨建+手牽手+產業”的發展新模式,以達到黨建助農活力得到有力激活,黨建“乘數效應”得到充分釋放的效果。

潘河村在蠻河邊上,一馬平川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周灣村則是大面積的丘陵山地,偶爾散落著幾戶人家。兩個村子就像平行四邊形上下兩個邊上的點,似乎沒有什么交集,也很少有人會將二者放在一起聯想點什么。 上任伊始,潘河村黨支部書記阮演斌就尋思起來。他馬不停蹄的走訪了周邊村莊,調研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這是他認為作為村支書的必做功課。“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必須以黨建引領,才能帶領村民更好的實現鄉村振興。”到周邊幾個村子調研下來,他了解到相隔40多公里的周灣村有很大的互補條件,更有合作的機會和優勢。


(相關資料圖)

自個客串“紅娘” 兩個村子成了親

千里姻緣一線牽,美好姻緣需要那個牽線的人和那根細細的紅線來促成。誰也不會想到,促成兩個村黨建聯姻的那根紅線,竟然就是潘河村的“那群麻鴨”。而那個牽線的“月老”就是村書記阮演斌。

“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偶然。”阮演斌說,當初這個想法就是有一晚上突然冒出來的,沒想到真的成了,不過這其中也有必然,因為有共同的目標,還有天時、地利、人和。

春節剛過, 阮演斌就到南漳周灣村去 “拜年”,但主要還是尋求合作。

“我們村有山有水,鄉村旅游也做的很不錯,就是總感覺這村里池塘空有水,缺少點生氣。”周灣村的支部書記賀力在阮演斌眼里敢想敢干,是個干事的人。一見面,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走上鄉村振興道路的共同夢想將兩個村支書的心連在了一起。

“我們村里水域很多,我們不僅養魚,還搞起了立體養殖,有龍蝦、有蓮藕,還有遠近聞名的麻鴨。把我們的麻鴨趕到周灣來,說不定可以把‘生氣’補上。”一拍結合,兩雙大手就這樣握在了一起。

一招妙棋,滿盤皆活。兩村聯姻后, 周灣村向潘河村學習麻鴨養殖和鴨制品制作,水產養殖有了保證;周灣村豐富的苗木資源也為潘河村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希望毗鄰黨建合作共建能結出豐碩果實。”宜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楊穎認為,潘河村和周灣村在襄南宜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嘗試聯合組建了兩村農業產業鏈黨建手牽手,未來潘河村可以通過這種黨建手牽手的引領和帶動,建強農村支部,實現毗鄰區域特色農業的聯合發展。

跨區域黨建牽手 引領鄉村振興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為提升村級班子的組織力、戰斗力、帶動力,宜城鼓勵潘河村這樣的黨支部創新開展區域“黨建牽手”活動,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能人帶動、集聚發展”的原則,聯合部分村組實現抱團發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兄弟村的相關經驗,平常做到組織聯建、黨員聯動、活動聯辦、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黨建牽手”活動,潘河村支部班子整體素質和致富帶富能力顯著提高。

嘗到跨區域黨建牽手聯建甜頭的潘河村,在宜城市委組織部和鄭集鎮黨委的指導下,進一步探索跨區域黨建牽手怎么跨?怎么聯?怎么建?

把握“跨”的要領。做實“聯”的文章。“強化聯建村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建立健全聯建村合作運行機制,強化分工協作,推動有序運轉。”潘河村結合產業特色,科學規劃了依托黨建手牽手來謀劃本村發展布局,在鄉村治理、民生服務等方面進行聯動,推動聯建村共同策劃、推動資源有效整合、產業協同發展。潘河村不僅有養鴨的傳統,種植蓮藕也是一大特色,阮演斌將麻鴨“嫁”到了南漳周灣,把“皂莢”引了回來,準備依托“皂莢”藥用價值發展綠色產業。這次跟石花鎮五家洲村聯建,他又把蓮藕帶到了五家洲,把五家洲的“鱸魚提升“建”的成效。宜城市委對潘河村的跨區域黨建牽手聯建很是關心,負責農村黨建的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惠志明隔三差五就到潘河村了解情況,加強工作指導,強化組織保障。在他和市委組織部的“鞭策”下,潘河村將進一步發揮跨區域黨建手牽手中村級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找準聯建的切入點,發揮聯建村黨組織的組織功能,加強宣傳推廣,推動“跨村聯建”落得實、見實效。

“跨縣市級行政區域的多個村開展黨建牽手共建,既是宜城市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又一項新的探索和實踐,也是落實襄南宜一體化部署要求、推進‘襄陽都市圈’的率先突破。”惠志明說,這種“同心源”“異鄉軸”黨建手牽手的成立不僅僅是村與村的手牽手,更是“鄉村振興黨建共同體”的攜手手牽手,標志著宜城在黨建與產業發展融合方面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將立足地理相近、產業相似、發展愿景相同的優勢,深化合作,推動“一村富”走向“村村富”,“一處美”變成“一片美”,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創新性地把跨區域黨建手牽手打造成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名片。

記者手記: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邁向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宜城主動向毗鄰地區拋出橄欖枝牽起“千里姻緣”,攜手探索建立“黨建+手牽手+產業”的發展新模式,開啟了“跨村聯建”的新篇章奮力繪就了鄉村振興的新藍圖!

除了產業,我們還能聯動 “借”來資金技術、“送”出生態產品,聯合打造宜城米、宜城大蝦、流水西瓜、孔灣白菜等農創項目和遠程 “云耕”套餐,具有宜城特色區域公用品牌的各類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定能更上一層樓。

宜城是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宜城可以和周邊縣市“強強聯手”,通過黨建手牽手成功打造黨建特色旅游品牌。宜城和周邊縣市的黨員干部可化身“紅色導游”,帶領旅游團沿著黨建精品紅色線路暢玩宜城及周邊的精品紅色根據地,實現紅旅資源的充分交流。

黨建牽手聯建可以擴大鄉村‘朋友圈’,通過充分交流實現村落間的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定能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法寶。宜城不妨因地制宜,進一步探索區域深入聯合的可行性,為更多的鄉村插上“手牽手共富”的翅膀,為宜城加快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不斷探索發展鄉村振興的路徑,不斷發揮共建、共享、共贏的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未來新格局。 (通訊員李鋒 周均宜)

【編輯:朱曦東】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