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展現“治理溫度”


(資料圖)

于無聲處展現“治理溫度”

——從“南京紅綠燈特別大”說起

“南京的紅綠燈都這么大嗎?”今年春節期間,一名外地網友來南京旅游,被當地的交通信號燈尺寸驚住了,隨后在網上發了一段視頻,引發眾多網友持續熱議和稱贊。據交管部門介紹,南京的交通信號燈確實大,達到國標上限(燈罩直徑400毫米),倒計時屏不僅大,還有閃爍提醒功能等。這些“友好”的交通設計,方便了市民和游客出行。

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很多“老南京”對本地紅綠燈、倒計時屏的大尺寸已習以為常,要不是外地游客“眼尖”并發視頻,想來還不會注意到這個細節,難怪此番很多南京市民也參與了網上討論,對家門口的溫馨設計頗感驕傲。職能部門悉心體察群眾出行需求、首先“能想到”,還要在建設管理上不吝投入、實際“能做到”,在不起眼處盡顯治理溫度。

這讓人想到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案例:近幾年,盛夏酷暑來臨前,杭州城區不少沒有林蔭的干道路口搭建起遮陽篷,讓騎車者免受紅燈等待時的暴曬之苦。這一細節也是首先被外地人發現、傳播,繼而引起社會關注?,F在,其他不少城市也出現了類似關照騎車人的遮擋設施,有的還強化了美學設計、增加了廣告功能。

于無聲處惠民生,小細節里有“門道”。按說,紅綠燈設置只要符合國標,做大一點還是小一點無可非議;城區道路路口,騎行者等紅燈時日曬雨淋,這也已司空見慣,沒有哪部法律法規對此有明確“說法”。在有規定時盡可能“頂格”處理、最大限度便民,在無“說法”時打破常規創造“先例”、為群眾造福,其間體現出城市治理的彈性空間和施政溫度。

步入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實現城市和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應有之義?,F代化既是“物”的現代化,也是“人”的現代化;既是“工具”的現代化,也是“價值”的現代化。治理中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全部工作的著眼點、落腳點,在關心人、服務人、方便人、幫助人、保障人等諸多方面不斷做出改進和提升,在一件件實事、一處處細節中傳遞治理溫度、贏得群眾點贊。

于無聲處惠民生,需要治理者善于觀察和傾聽。不少時候,“無聲”只是一種表象,背后其實早有群眾的“心聲”“呼聲”甚至“抱怨聲”,治理者要掌握實情、了解訴求,就得深入群眾、深入一線,做一番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人到現場和不到現場,效果很可能大不一樣。現場是問題的暴露點、民聲的聚焦點,更是工作的發力點、檢測點,要善于在“有聲”處定位問題、尋找答案、破解難題。

眼下正值開春,各地的年度民生項目正在落地實施。職能部門多在“有聲”處解難題、善在“無聲”處辦實事,就能傳遞更多治理溫度,贏得人民群眾由衷的掌聲。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