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看點!景縣“三個強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資料圖】

本報訊(鄭蕊、劉子瑞)近年來,景縣聚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通過建強基層組織、整合集體資源、強化財務審計等措施,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突出“主心骨”,強化智力支持。一是建強村級領導班子。堅持把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政治標準和能力素質,拓寬選配渠道,嚴格選配標準,全縣848名村黨組織書記全部實現“一人兼”。其中,50歲以下548人,占64.62%;大專及以上學歷340人,占40.1%;企業家型村黨組織書記449人,占52.9%;“四類人員”占100%。二是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多層次、多渠道吸納產業工人、致富能手、退役軍人、高知識群體等青年人才加入黨員隊伍,提高黨員隊伍質量。去年全縣共發展黨員468人,其中35周歲以下243人,占比51.9%;大專以上136人,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用好駐村工作隊伍。從縣直單位中優先選拔有農村工作經驗和涉農方面專業技術特長的優秀干部,向鄉村振興重點村選派18支駐村工作隊,明確工作職責,強化監督問效,把推動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重點考核內容,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增強“動力源”,強化物質支撐。一是加大財政支持。縣鄉財政持續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農村資源開發,加強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管理,切實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對土地流轉、零散土地整治、發展為農服務等進行補助。他們先后爭取省集體經濟扶持項目村62個,示范區項目1個,覆蓋80個村,爭取資金4000多萬元。二是盤活集體資源。探索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N”運行機制,總結推廣12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模式,充分利用本村的資產、資源、文化等要素,建立起村集體和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他們通過盤活“四荒地”“房前屋后”等閑置資源,開展“四旁植樹”,推進光伏發電項目,推廣特色養殖種植模式,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目前,全縣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村清零,10萬元以上村達到691個、占比81.5%。三是設立發展示范區。設立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區項目,建設果蔬生產基地,圍繞果蔬種植產業,突出產業集群效應,發揮示范引導作用,增強輻射帶動效應,形成滾動發展的良好模式。去年以來,組織全縣村黨組織書記、新黨員、村致富能手2000多人次參觀。

清除“絆腳石”,強化財務審計。一是完善監管機制。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職能,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建立村級事務公開信息平臺,全縣各村實現了村務、財物、黨務網上公開;定期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專項督查,化解風險隱患。二是清理“三不”合同。對不合理、不公平、不規范合同開展集中清理,重點整治合同約定內容不明確、合同訂立程序不規范、合同履行不到位等問題,對“三不”合同要求重新簽訂或取消承包合同,全縣先后清理不規范合同1000多份。同時,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監管力度,保障合同的科學規范、合法有效和嚴格履行,嚴防村級資產流失。三是催繳拖欠款項。逐村梳理村集體對外承包項目,通過查驗歷史賬本、咨詢法律顧問、上門溝通催繳拖欠款項等方式,把有效化解村級債務作為維護群眾利益、密切干群關系、減少基層矛盾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集體經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