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看點!讓軍墾社火一直“火”下去

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社火隊隊員表演舞蹈節目《麥西來普》(資料圖片)。八師石河子市群藝館 提供

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社火隊隊員在表演節目(資料圖片)。八師石河子市群藝館 提供


【資料圖】

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少兒花棍表演隊隊員在表演節目(資料圖片)。八師石河子市群藝館 提供

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老年花棍隊表演社火節目《打花棍》(資料圖片)。八師石河子市群藝館 提供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瓊

1月15日早晨,在八師石河子總場北泉鎮老年活動中心,傳統社火節目《打花棍》正在緊張排練中。

“我們團場有很多支社火隊伍,老年花棍隊平時常聚在一起排練,既鍛煉了身體,又提升了表演水平,大家參與的熱情高漲。”石河子總場北泉鎮老年花棍隊隊長劉洪英說,隊員們認真排練,都盼著元宵節能參加社火表演活動,為職工群眾營造歡樂祥和、又有濃濃“年味兒”的節日氛圍。

獨具特色的軍墾社火

每年元宵節,石河子市都會舉辦大型社火表演活動,社火所經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社火是我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是高臺、高蹺、旱船、秧歌等的通稱,而石河子市的元宵節軍墾社火有著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內容。

60多年前,來自天南海北的軍墾戰士和支邊青年用汗水和雙手把沙漠戈壁變成了良田綠洲,詮釋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也把全國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動帶到了天山腳下,社火就是其中之一。

石河子市的元宵節軍墾社火在傳承山東、東北、甘肅等地社火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本地民俗文化的特質,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除了有傳統的舞龍、舞獅、扭秧歌、打腰鼓等表演形式,元宵節軍墾社火還增加了跳維吾爾族舞蹈《麥西來普》、展示漢服和唐裝等內容,展現了各族職工群眾團結一致、同喜同樂、共建美好家園的精神風貌。

“扭秧歌、打花棍、舞龍、踩高蹺、戲獅、騎毛驢等精彩節目接連上演,演員們個個精神抖擻、喜氣洋洋。隨著鼓點突變,幾位身著維吾爾族傳統服飾的姑娘和小伙來到場中,伴隨著清脆的鼓聲,所有人一同跳起舞蹈《麥西來普》,觀眾們熱情高漲,現場瞬間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石河子市市民沈璇說,她從小就喜歡看社火表演,元宵節軍墾社火尤為精彩,節日的氛圍特別濃厚。

經過多年的發展傳承,目前在八師各團場、鎮、街道、企業等活躍著幾十支社火隊伍。2020年,元宵節軍墾社火入選第四批兵團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熱鬧的社火表演中尋年味、覓鄉愁

鑼鼓敲起來,秧歌扭起來,耍社火是石河子市職工群眾過元宵節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

“雖然天氣寒冷,但軍墾文化廣場上卻人山人海,不僅有秧歌隊、舞獅隊、花棍隊等社火隊伍,還融進了自行車隊、太極拳隊、氣模隊、動漫人物隊、哈薩克族駝馬隊等隊伍,表演的內容也特別豐富。”八師一四三團紫泥泉二連連長阿依丁說,他是社火隊伍中的一員,每年這里舉辦元宵節軍墾社火活動,他都要帶著連隊的哈薩克族駝馬隊參加。

“我們的隊伍有7匹馬和3只駱駝,大家都穿著哈薩克族服裝,把駱駝和馬都裝飾一番。巡游結束后,我們還會舉辦冬季賽馬、叼羊、‘姑娘追’等熱鬧的傳統體育競技比賽,為大家增添更多年味和趣味。”阿依丁說。

“社火表演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數媒婆的表演,他們都是男扮女裝,身穿紫紅色的服飾,戴著假頭套,手拿煙袋,涂脂抹粉,隨著節奏,邊走邊做搞笑的動作,現場觀眾被逗得捧腹大笑。大家零距離感受傳統年味,開開心心過大年。”石河子市市民馮新會說,社火表演讓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更讓職工群眾在熱鬧的文化活動中盡享美好生活。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活潑少年,如今,元宵節軍墾社火已成為石河子市各族職工群眾生活的一部分。

讓軍墾社火在傳承中綻放光彩

在石河子市,元宵節軍墾社火已成為持續時間長、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年,八師各團場、街道的社火隊伍都會精心排練節目,營造濃濃的節日氛圍。

石河子總場北泉鎮社火由來已久,每年春節,這里都會舉辦一場精彩的社火表演活動。2021年,石河子總場北泉鎮申報軍墾民俗項目,并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這讓當地民間文化藝術愛好者非常振奮。

今年50歲的馮軍是石河子總場北泉鎮一分場五連的“兩委”成員,參加社火演出30多年,尤其擅長表演節目《打花棍》。“這些年,團場給予社火隊伍大力支持,邀請專業的老師提供指導服務,還為隊員購置了道具和服裝,大家耍社火越來越有勁了。”馮軍說。

石河子總場北泉鎮還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請民間輔導老師為當地社區培養了一支老年花棍隊,并為八師石河子總場第一小學培養了一支少兒花棍表演隊,老少結合,以點帶面,進一步凸顯團場文體活動的軍墾特色和民俗風味。

“2022年的元宵節,我們組織3個社區的社火隊排練扭秧歌、打腰鼓、劃旱船等民間傳統社火節目,舉辦了元宵節社火巡游表演活動,并組隊參加石河子市舉辦的元宵節軍墾社火表演活動,我們的少兒花棍表演隊和老年花棍隊還經常走進社區表演節目,深受職工群眾歡迎。”八師石河子總場文體廣電服務中心主任彭躍萍說,團場在上級撥付公共文化項目專項經費的基礎上,每年還拿出20萬元左右資金用于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扶持民間文藝團隊發展,讓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工二三社區,活躍著一支社火隊伍,今年65歲的丁愛英是這支隊伍的負責人。

“我們的隊伍里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大家都特別喜歡這項活動,每次市里耍社火,只要一招呼,70多人齊刷刷地都來參加。”丁愛英說,為了更好地進行劃旱船、扭秧歌等社火表演,隊員們經常在網絡上學習,互相切磋技藝,表演得越來越精彩。

為了傳承非遺文化,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石河子市,社火已經走進了校園。各學校利用社團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元宵節軍墾社火的由來,學習社火表演技藝,并搭建平臺,讓孩子們表演舞獅、舞龍、劃旱船、趕毛驢等傳統社火節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元宵節軍墾社火表演中。

“元宵節軍墾社火作為石河子市文化傳承的一張名片,深受職工群眾的喜愛。這項群體活動需要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齊心協力完成,展現了兵團人團結協作的良好精神風貌,也豐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八師石河子市群藝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曹文說,他們將通過不斷培養民間文化能人和隊伍,積極挖掘、推薦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不斷創作新穎的社火節目,讓元宵節軍墾社火這個非遺項目一直“火”下去。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