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繪就大美濕地 共享生態福祉


(相關資料圖)

□通訊員趙菊芳趙喜杏

十年來,洱源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牢牢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在痛點亮劍、堵點出擊、難點攻堅,把生態作為立縣之本,將綠色作為發展底色,深入落實洱源高水平源頭保護和高質量綠色發展要求,將濕地保護與恢復作為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的重點和亮點,堅持自然濕地與人工濕地相結合、生態環境功能和水質凈化功能相結合,不斷加大濕地建設和保護力度,一批批濕地公園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走進右所鎮永安濕地尹家溝施工現場,機器聲轟鳴,挖掘機、推土機、裝載車來回穿梭,施工人員也在有條不紊地砌壘著擋墻,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中鐵十局洱源項目部項目經理鐘邦耀介紹,2021年9月16日項目開始施工,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區域范圍內外來物種清理控制專項、鳳羽河生態隔離帶提質增效工程已全面完成,茈碧湖入湖口濕地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東湖庫塘濕地和羅時江生態隔離帶已全面進場施工,濕地管護調度中心、生態監測中心兩個管理專項已啟動。

洱源縣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總投資6.77億元,建設期限為2021-2023年,項目建設總面積14273.1畝,涵蓋洱源縣洱海流域6個鄉鎮,分為西湖片區、東湖片區、茈碧湖片區、海西海片區、彌茨河片區、鳳羽河片區六大片區,建設內容包括濕地及緩沖帶恢復1381畝,提質增效12431.1畝,濕地勘界立標、標識標牌、管護站點、生態監測中心、視頻監控系統和其他附屬設施等相關管理能力建設。目前,洱源縣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正快速推進,對已建并投入使用多年的部分濕地進行提升改造,進一步增強濕地的水質凈化功能和生態效益,最大限度削減污染負荷,提升改善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質。

洱源縣濕地中心主任楊春冰介紹,項目啟動后,洱源縣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組,專門負責項目建設,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工作,緊緊抓住河岸一體化治理這個牛鼻子,采取雙管齊下、突出河岸并重、系統治理,精準施策,解決濕地碎片化問題,補齊河道、濕地建設各自為政的短板,切實把河岸治理建成有機統一的整體,進一步增強凈化體系合力。

漫步在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放眼望去,煙波浩渺,蘆葦叢生,水草豐茂,綠意盎然,呈現出一幅美不勝收的綠水青山生態畫卷。右所鎮西湖村委會張家登村村民張榮富家世代居住在西湖邊,看到這里的變化,他倍感幸福。張榮富說:“這里的水變得越來越清,環境越來越優美,空氣也越來越新鮮,我們住著很舒服?!?/p>

楊春冰介紹,在前期以濕養濕探索的基礎上,立足資源優勢,采取“傳統+引進”的方式,重點規劃了團山產業示范區,發展以蓮藕、海菜、水果蓮子為主的水產種植,并配套農產品加工服務,發動新型農業主體參與,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打造團山模式,力求走出一條以濕養濕的路子。

十年來,洱源縣累計投入83.64億元,實施保護治理項目70個,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7座、處理站95座、管網1119公里、農戶污水處理設施54600個,實現洱海流域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投資1億元建成洱海流域畜禽糞便綜合治理項目,洱海流域全面實現“三禁四推”,完成永安江等一批污染防治項目,畜禽糞污實現資源化利用,構建起減排降耗、資源回用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完成西湖中登村生態搬遷安置,實施非煤礦山生態修復29座,增綠復綠2.48萬畝,實施了東湖、茈碧湖“三退三還”等濕地恢復建設工程,恢復生態濕地2.48萬畝,新建濕地2.43萬畝、生態隔離帶1.39萬畝。入湖水質持續改善,“三庫連通”工程累計直補洱海清水3.12億立方米,生態治理河道188公里,茈碧湖、彌苴河分別被評為省、州“美麗河湖”,流域9個水質斷面實現自動化監測,主要入湖河流總體消除Ⅴ類及以下劣質水體,構建起河暢水清的清水入湖體系,洱源縣創建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