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訊:濱州市濱城區:五社聯動 鏈“心”而助

李蕊

學跳舞、彈古箏,參加思源藝術團各類演出;跟隨志愿者入戶走訪,電商帶貨直播,報名“心理成長 心理支持”小組互助活動……在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彩虹湖社區社工站,小語忙得不亦樂乎。看著眼前這個臉龐白皙、頭發烏黑,滿臉笑容的少女,誰曾想象一年前的她,曾因家庭困難幾乎到了輟學的地步。

小語生活在市西街道一個普通的家庭。母親患有間歇性精神二級殘疾,父親常年從事重體力勞動導致腰肌勞損,8歲的弟弟剛開始讀小學,全家就靠著姥爺在附近的南楊大集賣菜維持生活。


(資料圖)

2021年3月份,市西街道成為山東省“為貧困重度殘疾人提供照護服務、精神障礙人士提供社區康復服務、為轄區特殊群體提供康復輔助器具租賃服務”等助殘三項工作的試點單位。街道組織180名駐站社工帶領志愿者,推行“敲開家門、服務上門、政策進門、打開心門、找準竅門、聆聽心聲”的“五門一聲”工作法,把每項試點工作送到有需要的群眾家中,并梳理形成需求、資源、項目、責任“四項清單”,實施“量體裁衣建檔立卡”式精準服務,小語家的特殊情況成為社區重點跟進服務的對象。

為此,彩虹湖社區黨總支書記劉風云,召集街道社工站駐社區分站、民政所駐社區工作者、濱城區志愿者學院駐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如北辰駐社區社工,多次召開“五社聯動”聯席會議,討論制定針對小語家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2021年7月份,濱城區志愿者學院的志愿者到南楊大集幫助小語的姥爺賣菜,并聯系協調南楊大集市場管理人員,為小語姥爺的攤位減免了部分租賃費用;社區黨總支和如北辰社工聯合向團市委為小語的弟弟建起了“希望小屋”,免費為小語弟弟的臥室安裝了學習桌等學習用品;從2021年9月14日到10月17日,由社區黨總支牽頭,社區工作者、社工分站、駐社區社會組織、濱城區志愿者學院先后4次到小語家走訪入戶,平時送米面油,中秋節送月餅,幫助小語家打掃衛生、疊衣服……

“宋老師,小語要退學,您來開導開導她吧!”2021年10月26日,如北辰社工宋磊接到小語姥爺的求助電話,說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小語不想上學了,想出去打工貼補家用。第二天,社區聘請專業的心里輔導專家上門為小語進行了心理輔導,并鼓勵小語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從此,小語成為社區最活躍的志愿者之一。

“是社區‘五社聯動’的助殘助困項目,讓我有了‘反哺社會’的動力和平臺!”小語說。現在的小語把社區助殘活動當成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加入了思源志愿服務隊,在社區、社工、志愿者的幫助下,她愿意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堅持下去,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小語正在準備考取社工證,學習更多社工的專業知識。

“街道鏈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多元力量,開辦‘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助殘特色工作室;鏈接社工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困難殘疾群體救助;鏈接社會組織為殘疾群體提供就業、康復、教育等;鏈接社區志愿者,為殘疾群體提供助餐、助潔、助急、助醫等服務;鏈接慈善資源,推行‘善行市西’慈善項目和22支社區基金,募集慈善資金90余萬元,建立起‘汝憶愛’家鄉助殘直播平臺,開展‘鋤禾農療坊’等助殘項目6個,開辦社區‘微工廠’,為77個殘疾家庭提供靈活就業機會,就業覆蓋率達80%以上。”市西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方云說。

據了解,市西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以需求為軸,以社工為線、以“N”項資源為拳、匯聚“八方合力”的“1+1+N”工作模式,深入推進“五社聯動”機制,截止目前,共幫助智力精神類186人,肢體殘疾類506人,視力聽力言語殘疾類 122人,多重殘疾類共92人,共助殘疾群體,共享美好人生。

“‘五社聯動’充分利用社區的組織優勢、社會組織的參與優勢,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優勢、社區志愿者的協同優勢、社會慈善資源的平臺優勢,協調社會各界共同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會需求為使命,實現社會公眾服務多元化、公益服務常態化、便民服務長效化的基層社會服務新格局。”市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永濤說。

(李榮新、董高峰參與采寫)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