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推薦:處理過的污水與礦泉水肉眼難分辨 消失60年的中華鳑鲏重回小清河

本文轉自:舜網

玉符河和玉清湖的“兩股水”注入睦里閘,奏響小清河源頭樂章開篇的和音,歡暢地高歌著奔騰向熱鬧的濟南城。如果說小清河像一首歌,從2019年開始,這首歌是高調且歡愉的:

2019年,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一年內連續實現三個跨越,連上三個臺階,實現了40多年來的歷史性突破;2021年小清河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


【資料圖】

2022年以來,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再創歷史紀錄……

中華鳑鲏家族,60年后再聚首

7月27日下午,由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的“黃河生態行 共筑安瀾夢”山東媒體行活動采訪團前往濟南市參觀小清河睦里莊源頭國控斷面。

小清河睦里莊源頭國控斷面位于槐蔭區玉清湖街道睦里莊內,是小清河的發源地。近年來,小清河睦里莊斷面水質持續改善,水生態得到有效回復,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宜游”的目標。

“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國控斷面的手工采樣點,也是中華鳑鲏的捕撈點,此外這里還有我們在小清河沿線安裝的第一個水質‘微站’。”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計珍介紹,中華鳑鲏是自然水域中清潔水體的指示魚種之一,目前在睦里莊斷面發現大量中華鳑鲏這一種群,充分表征了小清河水質得到充分改善。

作為本土魚,中華鳑鲏曾一度“背井離鄉”。流淌過880年歷史的小清河見證過這座城的繁華與榮耀,也經歷過痛變“小黑河”的污染之殤,魚蝦一度幾近滅絕。痛有多深,治療就有多苦,但是一切艱辛最終化為可喜的成果,“出走”60年后的2022年,中華鳑鲏家族再度歸來。

中華鳑鲏曾經回來過,但是此前的回歸是孤單的。“在2016年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的鳑鲏,數量很少,當時發現很激動。”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鄭琳琳告訴新黃河記者:“鳑鲏并不是稀有物種,但是有特殊生態指示意義,它的出現說明生態系統正在逐漸恢復健康,今年調查發現鳑鲏種群類群增多,更是說明生態系統恢復健康。”

真假“礦泉水”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濟南市建成區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等問題突出,城區每天約6萬噸生活污水直排小清河,導致小清河流域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如今,經過“刮骨療毒”式治理,污水處理廠擴建升級,曾經生活污水直排小清河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你的礦泉水借我用一下。”在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一廠,還沒等記者反應過來,李計珍已經迅速地把一名記者手中的礦泉水倒入了量杯,緊接著又取了一杯污水處理廠出水口的水,只見他同時拿起兩杯水,讓采訪團觀察兩杯水的區別。眾人紛紛表示,從兩杯水的外觀來看,觀察不出區別,透明度幾乎一致。

據介紹,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一廠是目前山東最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位于天橋區歷山北路,設計日處理規模45萬噸,分四期建設,總投資達12.44億元。目前出水水質指標穩定達到設計的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其中部分出水水質指標達到地表Ⅴ類水標準,污泥處理采用重力濃縮+高壓隔膜板框壓濾工藝,脫水污泥含水率不高于65%。

在上述四期建設中,10萬噸擴建工程于2018年4月開工建設,是中央環保督察的重點項目,處理工藝為“預處理+A/A/ O+MBR+紫外消毒”,出水水質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

水是生命之源,生生不息,聲聲不息。譜好“水樂章”,還需要持之以恒的保護。在7月29日濟南市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生態環境局一級調研員解玉忠表示:“下一步,我局將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會同水務、農業、城管、住建等部門和各區縣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舉措打好碧水保衛戰。”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