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變青山:廢棄礦山蛻變生態屏障

本文轉自:河北新聞廣播

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近年來,我省通過開展大規模、大力度、大范圍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廢棄礦山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有的還成為了游客打卡地、工業產業園、農業示范區。

邢臺市新都區:廢棄礦山變綠色屏障

春風和煦,在邢臺市信都區西黃村鎮寺北坡村的礦山修復現場,一層層種植松柏的梯田盤繞山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寺北坡村位于太行山東麓淺山丘陵地帶,石灰巖礦資源豐富。上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靠山吃山”,礦產資源開發成為主要經濟來源。粗放式開采,導致采坑遍布,殘崖斷壁叢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治理前

礦山要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必須痛下決心,關小上大,走集約化、綠色化發展之路。按照“先治理、后開采”的原則,邢臺市信都區著重對廢棄采場進行修復治理,采取臺階式修復、平臺式治理,既消除了邊坡浮石危巖等安全隱患,又防止治理區域水土流失。信都區將全區32家石灰巖開采企業、100余家石子加工企業規劃為5個集中開采加工建材園區,使全區石灰巖礦山由32家減少到6家,所有石子開采加工企業全部進園區。

治理后

邯鄲峰峰礦區:黑色煤城綠色轉身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邯鄲市峰峰礦區,也曾一度面臨污染“圍城”和轉型發展難題。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鞏固生態文明成果,實現了“礦山變青山、濁水變綠水、礦區變景區”的華麗轉身。

峰峰礦區是典型的重工業礦區,高峰時煤礦、水泥、陶瓷、焦化等重工業企業達幾千家,長期無序的開采,讓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殘山斷壁、滿目瘡痍。面對生態環境欠賬,峰峰礦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圍繞“六環”“三山”兩個重點區域,全面推進身邊見綠、見縫插綠,森林進城、森林環城。

截止目前,峰峰礦區累計投入資金 2.56億元,修復露天礦山98處,修復面積2.8萬畝。修復后的南響堂森林公園、太行藥王谷、響堂生態谷等山體森林公園陸續亮相、游人如織,實現了“礦山變景山、礦區變景區”。

2016年以來,我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科學化治理、市場化運作”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新模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鼓勵市縣政府通過公開競爭方式,對區域內廢棄礦山采取總承包方式進行修復治理;對廢棄礦山集中區域進行統一治理。6年來,修復面積達40.22萬畝。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