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公道正派、群眾口碑較好、熱心調解工作……退役軍人當“老班長”為何還需遴選?

本文轉自:中國長安網

“紅色物業”著力解決小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老班長”工作站化解矛盾糾紛辦法多;“家風館”促進家庭和睦鄰里融合共建和諧社區……去年以來,新疆富蘊縣庫額爾齊斯鎮文化西路社區以黨建引領推進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實現治理難題在“三治”中破解、社會和諧在“三治”中構建、群眾滿意在“三治”中提升。

“紅色物業”讓居民當“管家”自治共建和諧家園

文化西路社區因轄區內多為老舊小區,基礎設施不健全、物業服務要求多,之前服務跟不上,居民反應強烈,導致物業公司的物業費收不上,出現了入不敷出、服務標準降低、被要求退出的惡性循環。

為此,社區積極探索新路子,打造“紅色物業”,采取居委會和物業公司“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模式。自從社區副主任擔任了轄區物業公司副經理后,社區和物業“兩家人”變為“一家親”,一個個問題合力面對、迎刃而解。

文化西路社區堅持居民自治,積極探索“協商民主、議治共融”新路徑,搭建社區多元治理平臺,實施自治共治有機融合,推動基層治理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服務。

2022年春節前,轄區一平安志愿者接到居民求助:下水道堵塞,臟水從地下室外溢。

平安志愿者迅速將此情況上報給社區干部,社區干部協調物業公司疏通管道。2個小時后,下水管道疏通了。

下水道堵塞、停車不規范……居民有啥問題,社區、物業工作人員和平安志愿者都會密切聯動,快速處理。

社區黨員、平安志愿者、居民還自發當起“管家”,將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社區。

“通過他們的幫助,大家對社區的滿意度提升了,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也增強了。”文化西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紅秀說。

據了解,該社區還吸收在職黨員、平安志愿者等組建了6支通政策、懂基層、有辦法的“紅管家”隊伍,通過每日巡、經常訪、隨手做、實時報、及時記的方法收集社情民意,對于居民反應突出的物業問題,及時協調進行解決,著力解決小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同時,社區還推行了“金牌管家”APP,通過在線繳費、線上報事報修、接單派單形成“一條龍服務”,徹底解決了以前傳統的線下報事報修,漏單失單的現象。

“紅色物業”運行以來,已經解決了小區停車不規范、下水管道堵塞、晾衣架、休息凳安裝等各類物業民生問題54件,居民對物業服務滿意度提升,繳納物業費的主動性提高,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增強。

“老班長”為居民解憂紓困法治共建平安社區

文化西路社區注重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化解矛盾,引導居民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多虧牟班長出面維護了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退伍軍人劉某說的“牟班長”是文化西路社區“老班長”工作站的成員牟振武。

不久前,牟振武發現了喝悶酒的劉某,交談中得知劉某與大哥因房屋拆遷補償款分配產生矛盾。牟振武把兄弟倆叫到一起,先說兄弟感情,再說做人道理,后說法律規定,最終兄弟二人在拆遷補償資金分配上達成一致意見。

據介紹,2021年2月,文化西路社區建立了“老班長”工作室,遴選為人公道正派、群眾口碑較好、熱心調解工作的退役軍人,服務周邊群眾、關愛退役老兵,為轄區居民群眾、退役軍人、優撫對象等開展政策宣傳,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愛心幫扶等服務。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文化西路社區根據轄區退役軍人不同特長,選出5名“老班長”,周一到周五在社區的“老班長”工作室“坐班輪值”,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走一走”掌握鄰里動態、“認一認”熟悉樓道情況、“看一看”發現鄰里糾紛、“說一說”開展文明宣傳、“做一做”成為社區助手、“幫一幫”拉近鄰里感情,為社區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老班長’們經常在社區巡邏,他們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徐紅秀說,社區還多次邀請轄區德高望重的老兵講黨課,回顧軍旅生涯,引導更多的退役軍人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

社區居民于某從2017年開始拒絕繳納物業費,截至2021年8月已累計拖欠物業費1600余元。物業公司催繳未果后,求助社區。

見到社區工作人員,于某說明了拒繳物業費的緣由。2017年,物業公司擅自在其樓前安裝了兒童娛樂設施,孩子的吵鬧聲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生活。同時,于某認為物業公司衛生打掃不及時。

雙方爭執不下,社區工作人員立即連線富蘊縣公共法律服務矛盾調解中心及富蘊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專業人員展開視頻調解。

最后,在社區工作人員的見證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物業公司拆除相關設施,改進服務;于某按時繳納物業費。雙方還通過富蘊縣人民法院駐該社區“法官工作站”對調解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

據介紹,2021年,文化西路社區聯合“法官工作站”等部門,調解糾紛51起。

該社區通過創新設立“老班長”工作站、“法官工作站”、“王彩萍工作室”等,采用“互聯網+大調解”的工作模式,搭建起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服務平臺。

“家風館”傳承良好家風德治共建最美家庭

文化西路社區充分發揮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運用文化精神引導道德教化功能,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從而實現文化善治。

社區邀請專業老師講紅歌傳唱技法,通過“紅色朗讀亭”為轄區的黨員干部、學生提供朗誦、紅歌練習的平臺;同時,一室多用打造棋藝室,讓居民在棋藝比賽中增進鄰里感情。此外,還邀請轄區音樂能人每周五開設公益課堂,在學習古箏的同時,讓居民、學生了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發揚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情懷。

為更好地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達到共建和諧家庭的目的,通過深挖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文化西路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的三樓精心打造了富蘊縣“家風館”,并于2021年11月9日正式掛牌開館。

記者看到,展館分為展示中華五千年家風發展歷程的“正己植蘭百世留芳”、展示老一輩革命家培育良好家風的“潤物無聲國韻家風”、展示可可托海紅色家風和最美家庭的“紅色傳承和舍新風”、展示身邊黨員干部培育廉潔家風的“蘊廉養德清風常伴”四個展區。

據了解,自“家風館”開館以來,圍繞“家風”先后開展了“我的家風微故事”分享會、“帶著家人向家風館報到”、“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帶動了更多居民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促進了家庭、鄰里融合。

“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文化西路社區通過“三治融合”,夯實了基層治理根基,讓居民群眾的話語權更多,鄰里間的糾紛更少,居住的環境更好,市域治理的質效更佳。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