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新“生” 城市新“顏”

本文轉自:看看新聞

開園不久的世博文化公園北園中,有一條特別的時光印記大道,承載著黃浦江畔的回憶,展示了這片土地在工業時期、世博會時期和世博文化公園時期的變遷。當年因世博工程建設需要,從這里搬離的很多居民、職工,都在陸續相約故地重游。他們的生活軌跡和這塊區域的發展,密不可分。十幾年過去了,他們唯一沒想到的,是這片土地變身一個開放大公園,讓他們能自由享受黃浦江畔的城市美景。

4個老鄰居,相約同游世博文化公園;在這片黃浦江邊的大綠地上,她們看的是美景、聊的是回憶。

張金柳和她的老姐妹們有著相似的回憶:因為世博會,她們與世代久居的老屋告別,搬入全新的三林世博家園安置房。張金柳說,住進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請爸媽來吃飯。

張金柳的家中,至今收藏著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二十幾年,我就在這塊板上吃飯,一天三頓飯都是……面板就這樣擺在上面,我搬進這新房第一件事,就是買了張大桌子,過年過節我爸媽、我的婆婆、我兄弟姊妹都到我這兒來吃飯!”

這場涉及11個居委、近17000戶居民的大動遷,自2005年3月31日正式啟動,也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體動遷項目。時間緊任務重,世博動遷能夠順利平穩推進,可以說是上下同心、合力攻堅的結果。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正是來自于世博動遷的承諾:浦東當時提出,居民們為世博會搬家,一定要在補償方案、安置房建設上,千方百計保障人民得到安居。

陸萍是原浦東新區房屋征收中心副書記,她還記得,當時浦東先行先試“磚頭”和“人頭”相結合,原則上就是能分得開、住得下。

“整個小區的配套建設、包括綠化布置,可以達到移步換景的要求;入住的時候居民的反響也非常好。”浦東新區房屋征收中心相關負責人方之瑋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

從危棚簡屋住進三室一廳,一晃十多年,張金柳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女兒結婚生子后,他們又在世博家園里,添置了一套一室一廳。三代人住在同一個小區,互相陪伴,也相互照顧。

“我說過一句話,我們是一步跨出幾十年,提前過上了好日子。”張金柳說。

生活有了新貌,城市何嘗不是換了新顏?張金柳家所在的三林地區,這塊三林楔形綠地,河水清澈、植被豐富,中心城區最大的水森林,已緩緩鋪開;新建的安置房已基本成形,等待著新一批舊改居民的回搬。這些年,無論是市政道路、公共綠地,還是城中村的改造項目,都實實在在改善了居民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不止于此,浦東也在努力讓城市更新、經濟發展的成果,最終反哺區域人民。

2010年世博會后,張金柳很久沒有再踏上世博片區這塊土地。世博文化公園北區開放后,從這里搬離的很多居民都沒想到,最終,這里還是還給了人民:他們能回到這兒,拍照、散步,看看熟悉的盧浦大橋。

從鋼花四濺、棚戶遍地到全球盛會地、世界會客廳,再到如今開放共享的城市中心公園,這片200公頃的濱江寶地,生動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舊改,再次改出了嶄新的生活。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陳慧瑩 攝像:顧克軍 王天峰)

關鍵詞: 城市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