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長江大橋明日凌晨零時通車 “水滴形”橋塔刷屏朋友圈

本文轉自:上游新聞

1月24日凌晨零時,市民期盼已久的白居寺長江大橋將正式通車。

通車前夕,不少市民走上大橋感受白居寺大橋的魅力,一張張水滴形的橋塔照片刷屏了朋友圈。它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又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近日,上游新聞記者采訪了白居寺長江大橋的設計師——重慶設計集團市政院公司副總工程師杜春林。

重慶設計集團市政院公司副總工程師杜春林

從上百個方案中選出“水滴形”

“水滴形狀的橋塔是白居寺長江大橋的一大設計亮點,我們從上百個方案中層層篩選,最終征得各方意見,定下了這個方案。”杜春林說,這一方案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生命之源”。

山城重慶,兩江環抱,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是山城重慶的靈魂,同時也孕育了千年傳承的巴渝文明。故白居寺長江大橋最主要的重慶“語言”元素就是水元素。

一般斜拉橋的橋塔是三角形或門形,但在設計白居寺長江大橋時,團隊充分融合重慶水元素,將大橋橋塔設計為水滴形狀,一方面滿足結構受力功能,一方面更展示了重慶人“水滴石穿,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和“凝聚力量,富民興渝”的美好愿景。

杜春林透露,水滴型的橋塔好看,但是背后的受力卻非常復雜,橋塔造型和受力的合理性有一定矛盾。設計團隊經過了多程序模擬,十余次的反復迭代計算才最后確保滿足規范要求。“我們團隊從2013年起開展白居寺長江大橋項目的前期研究工作,2015年,正式開展項目的設計工作,2016年開始進入施工期。截至2021年年底項目竣工,共花了8年多的時間,最終保證了大橋結構安全、質量可靠、造型美觀的總體目標。”

節約成本 采用倒梯形三角桁主梁斷面

白居寺長江大橋作為公軌兩用斜拉橋,上層橋面寬38m,為8車道城市快速路,下層橋寬18m為雙向軌道,上下橋面寬度差約20m。“設計成上下一樣寬,受力就會更簡單,但是下層拓寬后,造橋成本會大大增加。”

杜春林說,在設計中,如何解決大懸臂結構斜拉橋拉索傳力、風—車—橋耦合振動、鋼桁梁氣動力與抖振性能,以及軌道18號線與主橋及引橋的位置和結構關系是設計中的一大難點。

為此,重慶設計集團市政院公司設計團隊提出了倒梯形三角桁主梁斷面,巧妙解決上下橋面寬度差異大難題,極大地節省了投資;同時,創新性地融入智能化設計理念,實現對大橋的“全壽命”健康監測。“我們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大橋的設計工作,為全線按期通車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白居寺長江大橋通車后,西部通道可通過華福隧道、華巖隧道連接西部(重慶)科學城片區;東部可連接巴南龍洲灣片區,燕尾山隧道通車后,可直接連接界石、鹿角片區。

白居寺長江大橋,起于大渡口區陳家閣立交,向東跨越長江后,止于巴南區內環快速路太陽崗立交。大橋全長1384米,主跨66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公軌兩用鋼桁梁斜拉橋。

白居寺長江大橋作為重慶市快速路七橫線跨越長江的重要節點工程,同時也是軌道18號線的過江通道,意義重大。通車后,巴南和大渡口兩區之間開車只需10分鐘。

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攝影 甘俠義

【免責聲明】上游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上游。

舉報

關鍵詞: 長江大橋 零時 水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