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軍離場,新華聯浮現神秘大佬

文/樂居財經 楊宏彬


【資料圖】

抓重整,是新華聯集團扭轉業績頹勢的策略之一。今年4月,新華聯集團啟動了旗下地產上市平臺新華聯(*ST新聯,000620.SZ)的重整。

如今,新華聯的重整落地了,但控制權也將隨之易主。8月7日晚間,*ST新聯公告稱,公司已與6名重整投資人簽訂了重整投資協議,6名重整投資人將以現金方式認購*ST新聯轉增股票。

今年4月,新華聯正式向法院申請重整,在得到法院同意后,新華聯開始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報名期限內,共10名意向投資人提交報名材料及繳納保證金,而最終確認的6名重整投資人為,盈新資產、招平資產、外貿信托、京津冀投資、廣東久科、德遠投資(代表“德遠投資深度價值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新華聯采用的重整方案為,進行資本公積轉增股票,所轉增股票將用于引進重整投資人,重整完成后,新華聯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預計發生變化,重整投資人盈新資產將成為了新華聯第一大股東。

資本市場對新華聯重整落地的消息感到興奮。8月8日開盤后,*ST新聯一字漲停,報1.80元/股,漲5.26%。而留給新華聯原掌舵人的傅軍的,或許更多是不舍。

作為“泰山會”成員之一,傅軍曾一度被稱為是“大陸李嘉誠”。其創立的新華聯集團,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涵蓋文化旅游、化工與材料、礦業與石油、金融與投資等多個產業,投資、持有新華聯、新思路文旅、東岳集團、賽輪集團、北京銀行、華瓷股份、科達制造、德才股份、拓新藥業、宏達股份、皇城集團等十多個上市平臺。

新華聯重整易主,傅軍失去了一塊重要的資本拼圖。

新華聯易主,盈新資產蛇吞象

6名重整投資人受讓新華聯資本公積轉增的股票,得到了一定的優惠。

公告顯示,除盈新資產外的5名投資人,受讓股票的價格為1.2元/股,該價格較新華聯8月7日的收盤價1.71元/股折讓了近30%,按此價格,5名重整投資人合計受讓了5.26億股,受讓總價6.312億元。

盈新資產較為特殊,其受讓新華聯的股份最多,合計受讓新華聯12億股股份,是其余5位投資人合計股數的兩倍有余,同時,盈新資產受讓股份的價格較其他投資人要更低,為1.08元/股,較新華聯8月7日的收盤價折讓約37%,受讓總價12.96億元。

資本公積轉增股票前,新華聯的總股本為18.97億股,新華聯控股持有11.54億股,占比60.83%,為第一大股東,而新華聯控股由傅軍實際控制。

資本公積轉增股票后,新華聯的總股本應達到36.23億股,盈新資產持有12億股,占比33.12%,成為了新華聯最大股東,其背后的實控人王賡宇也將成為了新華聯新的實際控制人。而新華聯控股及傅軍持股則被攤薄至31.85%,地位將滑落至第二大股東。

無論是從股東成員還是資產數據來看,盈新資產都非投資人中最有實力的。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元,由王賡宇持有70%,北京華軟盈新國際商貿有限公司持有30%,而后者又由王賡宇及張大偉各持70%及30%。

2021年盈新資產的凈資產為-233.85萬元,處于資不抵債的窘境,2022年,公司凈資產回正,為1,099.37萬元,總資產則為3,310.66萬元。

凈資產不到1100萬元的盈新資產,要受讓12.96億元的新華聯股份,可謂是蛇吞象般的操作。

相比之下,重整投資人中的招平資產、外貿信托、廣東久科等都更具實力。其中,招平資產為招商局旗下,中國平安為其第二大股東,2022年末公司凈資產為37.38億元;外貿信托則是中國中化旗下,2022年凈資產為188.8億元;廣東久科由新三板上市公司久銀控股(833998.NQ)持有,2022年末凈資產為9,638.29萬元。

不過,盈新資產背后的控制人王賡宇確實有些來頭。資料顯示,其曾于海通國際證券集團、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華軟資本管理集團擔任要職。目前,王賡宇還于飛沃科技(301232.SZ)任非獨立董事。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除了盈新資產,王賡宇的對外投資企業還包括華軟盈新國際商貿、和光同成國際文化、凱富吾齡養老咨詢及欣動體育文化4家企業。

重整落地后,新華聯的下一篇章的故事將由王賡宇譜寫。

危機待解

傅軍失去新華聯實際控制人的地位,在此前已有征兆。

因為新華聯控股的債務違約,導致其所持有的新華聯股份多次被凍結或輪候凍結。

5月22日,*ST新聯曾公告稱,控股股東新華聯控股持有公司100%的股份(11.12億股)仍處于凍結或輪候凍結狀態,占比新華聯總股本的58.65%。今年5月,新華聯控股拋出增持新華聯的計劃,截止7 月 6 日,共增持4148.38萬股,占比新華聯總股本的2.19%,該部分股權尚未被凍結。

自2020年起,新華聯控股所持有的新華聯股份就陸續被司法凍結。這也是新華聯控股出現流動性危機的開端。

早在2019年11月,新華聯控股財務子公司向湖南出版拆借了兩筆資金,本息合計3億元,但拆借時間到期,新華聯控股卻遲遲沒有歸還本金,雙方對簿公堂。新華聯集團整體的流動性危機由此被撕開了一個角。

之后,新華聯控股多次出現債券違約。2020年的違約債券余額23.6億元,算上利息,違約總額超28億元。之后,新華聯控股所持的新華聯的股份遭到凍結。

自身債務都難以解決的新華聯控股,也無力幫襯新華聯。不僅如此,早在去年8月,新華聯控股就已經被申請破產重整。

今年,法院下達裁定書,裁定對新華聯控股、新華聯礦業、新華聯融資租賃、內蒙古和誼鎳鉻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新華聯資源開發、內蒙古和鑫貿易有限公司實質合并重整,后五家公司均是由新華聯控股實際控制。

換言之,在重整投資人進入后,新華聯控股雖然仍保持著新華聯第二大股東的位置,但所持的絕大多數股份均是凍結狀態,若債權人采取行動,新華聯控股在新華聯的持股或許將進一步降低。

新的希望

新華聯承載了傅軍的文旅夢,但現實卻非常骨感。文旅本身投資大周期長,加上疫情的影響,讓近兩三年來新華聯的經營陷入了困境。

從2020年開始,新華聯便開始陷入虧損。當年凈虧12.86億元,同比下滑258.72%;2021年虧損繼續蔓延,擴大至38.93億元。2022年,新華聯依舊沒有擺脫虧損,期內虧損34.16億元。三年之內,新華聯虧掉了近86億元。

長期的虧損,讓新華聯已經資不抵債。截止2022年末,公司的歸母權益為-7.42億元,而公司還存在大量的逾期債務,期末,新華聯借款本金及利息到期未償還數額分別為96.1億元及20.72億元,同時,公司一年內到期的債務達到131.2億元,而手持的貨幣資金僅有17.07億元。

債務違約及虧損不斷,讓新華聯的股價持續走低。5月5日起,新華聯連收10個跌停,股價最低跌至0.97元/股,面臨退市風險。

但讓人驚訝的是,10個跌停后的新華聯迎來了觸底反彈,5月22日起,新華聯連續收獲12個漲停板,6月6日,新華聯的股價已經達到1.75元/股,之后均是小幅波動,股價保持穩定。

對于新華聯的股價強勁的反彈,市場分析有兩點原因,一是控股股東拋出1-2億元的增持計劃,直至7月6日,增持計劃已經過半。

其二是,今年以來,文旅行業回暖趨勢明顯,新華聯業務復蘇,春節假期,旗下三大景區共接待游客超21萬人次,同比增長96%;運營收入同比大增78%。“五一”假期,三大景區共接待入園游客超28萬人次,同比增長225%,運營收入同比增長285%。

股價的反彈,讓新華聯暫時保住了上市的地位,而重整的落地,更是為新華聯日后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希望。

不過今年上半年,新華聯的經營仍未有明顯改觀。根據業績預告,新華聯2023年上半年將虧損10.97億元-13.41億元,較去年同期有所擴大。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